[心结]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最近经常挤上海的早高峰,慢慢习惯车前排队、车到争抢,以及挤得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潮。
我想起一段往事,某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大四女孩搭上早高峰的高铁,赶着去实习的杂志社上班。拥挤的车厢内,无论是露出半截肤色丝袜的大妈;拎着名牌包、打扮入时的OL;身着制服,背着书包上学的女学生。
稀薄的空气掠夺了人们的理性,因推挤和抢位子造成的叫骂声。
车厢一隅,女孩哭了。她跟我陈述当时的感受:「我感觉不到人们的尊严,好像大家都变成动物了。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但我好怕以后我得过这样的日子。」
我知道她一心要去美国读书,费尽心力准备TOFEL和GRE考试。我问她:「这是妳要去美国的理由吗,换一个有尊严的环境?」
女孩点头。
刺猬的优雅
女孩来自河北,北京曾是良人,如今沦为人生的中继站,而非终点站。
我曾十分羡慕一些朋友,他们很早就与人生的第二个故乡相遇。大学有位学姊,去巴黎交换学生回来跟我们说:「那就是我想去的地方。」毕业后,她去了巴黎,没再回过台湾。
没有人说北京是个不漂亮的城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一个漂亮的地方过上漂亮的生活。
我们在一座城市筑梦,梦碎了,再到下一座城市重新开始,寻找一处应许之地的心愿,或许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的应许之地都指着同一个方向。
生活自然有许多辛苦之处:工作养家、拉拔孩子长大,或是在地铁上争夺一块舒适的座位。但有些辛苦的代价是甜蜜的,当熬夜做出来的案子让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当孩子的睡脸抚慰了职场的冲突。
这么看来,抢占一块舒适的座位,好让自己能够在上下班途中,得到适当的休息,倒也不是什么不文明的行为。
北京的雾霾,女孩的泪
我蓦然想起美国神学家Frederic Buechner曾说:
「你的热情与世界需求的交会处,就是使命所在。」
(Your vocation is where your passion meets the world's greatest need.)
现代中国的大城市,貌似对女人友善了,给予更多追求美梦的机会。可是梦想的交会处不在城市的建筑物上,而是落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好坏造就生活的气氛,气氛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
北京像一座围城,评估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除了看人们涌进与逃离的数量。女孩让我考虑在评估表上增加一个变因:不但看多少人在城市中欢笑,还要看有多少女人在城市中落泪。
野蛮的城市剥夺了女人优雅的特权,难熬的通勤地铁,使我们没有心思去酝酿我们热情,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在这座城市中发光。
走出地铁,女孩坚定了离开北京的决心。
不久前,她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和北京地铁说再见。
我为女孩高兴,因为这座城市再也买不到她的眼泪,但我没有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就像在一段关系中,能够疗愈我们的,唯有自己。他人的肩膀和聊以慰藉的心灵鸡汤,仅仅提供自愈的线索。
北京是女孩人生的第一个情人,即使无法相守一生,从中我们学会如何爱、如何生活,学会没有谁对谁错──北漂来,北漂去,只因彼此不适合──何况谁也无法保证哪天会不会重归前任的怀抱。
我不知道美国会不会哪天也让她泪腺失守。
当然,也许我只是舍不得她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