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空气中就弥漫着“买买买”的亢奋气息,一些研究表明,买买买的背后,可能是以下这些心理状态,卡之家小编来为大家盘点一下,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1、低自尊
从小遭受漠视的人,往往也会自尊水平较低,渴望得到表扬。
因此,他们会将消费和他人的尊重感挂钩,往往会吹嘘自己的消费,迫切地与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华丽的衣服和首饰能够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这种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感转瞬即逝,于是,他们不得不继续购买更多。
2、孤独
孤独也是购物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当你在一段时间内感到非常孤单、空虚时,大型商场里明亮的灯光、彩色的招牌、欢快的音乐都给人以愉快的刺激。美国的一则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过电视及网络进行过度消费的情况,这和这一人群的性质有关:孤独、无聊,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人说话,就呆在家里买了大量无用的东西(即便是在儿女已经给父母购买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欺骗性消费都把目标瞄准老年人群体。
3、焦虑
你可能还记得,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面试,面对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挂掉一个难缠的客户的电话时,有多么想要买点什么来分散注意力,释放压力,安慰自己。
2012
年针对美国和加拿大人群的研究表明,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对情感的认知能力和对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比较“脆弱”。有一些购物狂是焦虑水平非常高的人,并且无法解决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压力。一些“被动攻击型”的人也是强迫性购物者,他们无法发泄出负面情绪,会用过度购物来表达不满。
当然,在购物的狂热过后,那些焦虑、愤怒、紧张的情绪并没有真的消失,它们还在那里。你可能反而会感到深深的失落、空虚和负罪感,并最终可能引发羞耻感。
4、抑郁
你可能很难相信,那些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抑郁病人,会是强迫性购物者。
1997
年法国学者的研究证明,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参与调查的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强迫性购物行为。他们往往年纪较轻,以女性居多。这些人的抑郁症复发率也比其他患者更高。
谁都想快乐起来,而商业广告上那些笑嘻嘻的面孔、温情或欢乐的画面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购买我们的产品,能够让你快乐。当我们不够快乐,又无法找到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有效方法时,看到货架或网页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的那一刻,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买下来,我就会快乐。
【总结】卡之家小编觉得,应该还有一种人,就是觉得趁着这个时节买,会比较便宜,有种赚到了的感觉。小编想说,不管那种心理,最好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范围之内,不要盲目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