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乌鲁木齐-布尔津
05年高速还比较少,公路主要是国道。北疆环线的经典大线路应该是从国道216北上,经阿勒泰到喀纳斯,然后再从国道217返回,转道伊犁、天山一线返回。可惜当年两条国道都在翻修,217路况还可以,216则基本不能走,只能对216一线的五彩山报以遗憾了。
好奇怪,居然现在还记得我们的司机叫杨金龙,比我们大不了两岁,个子不高,瘦而结实,脸微黑,父辈从西安到了新疆。他以前给政府开过车,后来做了出租车司机。他脑子十分的活络,不喜欢成天在城市里开车,于是把自己的车租给了别人去开,做起了二东家。自己回过头来买了这两七八年车龄的丰田4500,常年带着采风的画家和我们这些游客四处转悠。这条线路一年不知跑过多少回。他对自己的车十分爱惜,无论头一天多晚到达,第二天出发时车都被擦的一干二净。X先生经常大力的关车门而不自知,杨师傅一听到“砰”的声音,神色便会一顿。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对X先生相劝,关门小点儿声。可惜X先生内存不大够,过个两三天就会忘记,估计这一路杨师傅也是有点儿内伤。
车子开出乌鲁木齐不久,就迅速地荒凉起来。一开始还有些农田,很快便成了草原,草又很快稀疏起来,路两侧也很少见到民舍。无论你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望不到头,大片的土地,大片的蓝天,大朵的白云,用“一望无垠”这四个字形容果真恰如其分,用“乏善可陈”这四个字形容也是恰如其分。民舍少,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差不多到饭点儿的时候,一定不要嫌弃路边的小餐馆不起眼,不干净。要到下一个有饭吃的地方,还不知道得开出几十公里,真正是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赶路人最常点的就是拉条子,有羊肉的,有西红柿鸡蛋的,而蔬菜是个稀罕物,和肉的价钱差不多了。我对羊肉的接受程度相当一般,于是从这天中午开始,开启了我的西红柿鸡蛋拌拉条子之旅。虽然吃的单调,可拉条子做的是相当筋道,分量也足,菜里舍得放油,味道是一级棒。
午饭后,路渐渐难走起来,很多地方正在重新整修,车子只能走便道,坑坑洼洼的,速度自是慢了起来。也有一些路段,新的柏油路已经铺设好,但是还不允许车子行走。杨师傅真是人如其名,是这一带的小金龙,仗着自己路段熟,车又好,才不管这些。一踩油门,车子就爬上一米左右的土坡,直接在修好的柏油路往前开。不时遇到路上的修路工,上前拦住车不让走,杨师傅淡定的下车,先掏出一支烟给对方,打开沟通的渠道,然后指了指自己不知道哪年留着的在政府进出的车证,开始发起攻势:“师傅,我这车是政府的,我在搞接待任务!”修路的工人哪里知道这证有没有有效期,只要看到政府的名头就信了大半。杨师傅又关怀对方:“诶,这路你们修到什么时候,天可够热的!”就这样闲聊几句,对方就大开方便之门,临走之时,再递上几支烟。双方仿佛熟络了几年一般,挥手作别。等上了车,杨师傅自然是凯旋的英雄,得意非凡。又指着自己的牌子说:“有这个牌子,我们随便走。”又指了指坡下的小车,说:“他们的车底盘那么低,这种坡上来可能就磕坏了,他们不敢,就算上来,没这牌子,碰到人还要下去!”得意的杨师傅带着他的骄傲一路向北。
途经克拉玛依,可以看到不少采油磕头机。本想着样子应该十分壮观的,可新疆的天地太广阔了,远远看去几百台磕头机仿佛一堆玩具,并不起眼。过了克拉玛依,植被又渐渐地多了起来,不时出现了一些牛、羊和马,天也下起了雨。顿时感觉这片土地散发出生命的力量。
这一天应当开了有700多公里,到了晚上8点多才赶到了布尔津。杨师傅下车的时候腿已经僵硬的不能动了。这一路基本上是一个人影没见,这布尔津却像是施了魔法一般,凭空变出了许多的游客,大家一般的穿着,一般的背包,游荡在街边。小城好像专为这条旅游线路而建一般,感觉每个建筑都是宾馆,带点儿欧式风格,颜色鲜亮。大家随意找了一家路边的烤肉摊,点了烤肉,又喝了酸奶。哈萨克族的老板,来回盯着X先生几次,欲言又止的样子,终于忍不住指着深目高鼻的X先生问:“你哪个族的?”X先生连忙解释自己是绝对的汉族,老板十分不信的样子。这样的问题我屡屡遇到,不管你怎么否认,问者都坚定地跟我说,X先生一定有外国血统。
夏天的新疆,又这么靠北,9点多了,天光仍是大亮。X先生是日出日落的忠实粉丝,带着我赶到城外的额尔齐斯河,因为有了这河,这里已经完全没有了从嘉峪关一路来的荒凉,到处郁郁葱葱。也有几个人在桥头等待落日,只听一人说:“诶,这河最后会向北,咱们跳下去一路就到俄罗斯了!”正说话间,太阳要落山了。每每这个时候,X先生身上的开关就启动了,像个复读机一般,不停地说:“哇,太美了,太漂亮了!”然后来回走动,选择各种角度开始谋杀胶卷。只看那额尔齐斯河在此处恰是东西流向,树木夹岸而生,因为刚刚下过雨,天空还有大片的云彩,却又没有将天空全部遮拢。太阳渐渐落下,忽而从这层云中钻出,忽而从那片云儿露出半张脸来,余晖洒在河面,仿佛在河上铺上了一层红绸,由远及近,颜色渐渐晕染开来,瑰丽多姿。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日落,一条小河居然生出了壮丽的样子。
PS 那时没有单反,胶卷的使用要慎重,通篇的文字,便只有这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