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下午,我独自踏上了去往西安的火车,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内心忐忑又激动。晚上八点入住西安音乐学院对面的七天酒店。9月12日上午自由活动,我选择在房间里写作业,中午在楼下吃了饭以后在大厅等待西安音乐学院的志愿者们。我恰巧和本次展演的民间艺术家们住在同一酒店,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直东看看西看看,看看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哪个民族的,哪些是歌手哪些是乐手。一路上跟着他们走,内心无限崇拜,这些质朴的人儿,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到了彩排现场,我找了一个前排的位置坐下,等待着精彩节目的开始。此次展演的形式是非常生活化的,随意的,就如乔建中老师在会册首页中说的那样“我们绝不用以往那种“纯舞台化”的个人式“表演”,而尽可能营造出宽松、随性、随时可以互相交流、启发、示意的生活化、群体性歌唱场景”。三十多位民间艺术家带来了六十多个节目,排练进行了四个多小时,乔老师不得不叫停,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真是很难割舍。
正式演出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和下午彩排时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他们换上了自己民族特色的演出服,华丽丽的出场,美的炫目。其中第一个部分花儿的演唱时,有两个小插曲。回族歌手孔尕扎唱着唱着停了下来,他说太紧张了,然后调整了一下继续唱,第二首唱了一半又停下来了,说实在是紧张的不行了,这时台下所有观众一齐给这位腼腆的歌手鼓掌鼓励,气氛就好像家庭聚会一样温暖。另一位是76岁高龄的歌唱家杨子荣老先生,虽然声带机能和身体条件不如年轻的时候,但是民歌的韵味和歌曲的处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主持人和老先生说好唱一半就停,老先生非常可爱,唱着唱着就不愿意停下来,台下也是掌声不断。
除了花儿的两位歌唱家,哈萨克族的民间艺人也让我大开眼界。他们有夫妻档,有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十三岁。我本以为她可能是为某首歌的一部分而演唱,结果她不仅是独立自弹自唱了两首歌,而且她的演唱非常震撼,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感,像个有着多年的演出经验的专业艺人一样,在台上肆意歌唱。据说乔老师一行人暑期到哈萨克族小伙伴家里去的时候,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当时就注意到了这名小女孩。那时小女孩的妈妈也在一旁,我们的老师就问:“您怎么想的让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学习冬不拉弹唱呢?”母亲说:“这是我们哈萨克族人的东西,为什么不学?”这位母亲的回答令人深思,这就是民族的传承,是理所因当的,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次展演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多是来自心灵的震撼。不同于以往的音乐会,看完听完当时的感觉过两天就慢慢淡忘了,这次展演是以唱为主,以解说为辅。每一个单元的主持人都是非常了解民歌和民族的历史,有时说着说着就请来一位歌唱家为我们演唱,比如说裕固族的人民在牛不产奶羊不喂小羊的时候,都会给它们唱歌,边唱歌边抚摸,把它们唱感动了它们就会养育自己的孩子了。主持人说到这,当即请来裕固族歌手努尔吉斯和白金花为我们表演,虽然语言不通,我们听不懂她们的唱词,但是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
演出一直到十点半左右才结束,虽然坐的很累但大家都是意犹未尽,在回酒店的路上有幸和这次展演负责蒙古族这一单元的主持人、新疆巴音郭楞和静县文化馆馆长进行了短暂的交流,真所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带来的直观感受是多少本书上也看不来的,收获颇丰。
9月13日早上八点半,地点西安音乐学院五号教学楼的会议室,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学者专家相聚在这里,有各个高校的优秀教师,也有来自地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采风路上的趣事、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前书上怎么也背不下来的内容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带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再也不是死读书了,在这个信息社会,信息的交换才是学习的最好方法,这就是我本次参与这次活动最大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