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Tina(创新工场的COO)的一句话让我很受教,她说她以前做Marketing时,给客户将产品,往往一次只讲三个Feature,即使这个产品或版本其实有很多的两点。设计或者开发产品时我们总是想尽可能地将好的东西放进去,但是打动客户/用户的点往往只在三个以内。
“用户为中心”,这句虽然每个人都挂在嘴边,但问题往往是,每个人口中说的‘用户’都不一样。所以很多人的以用户为中心,实质往往是一自己的视野为中心。
形式追随功能,形式有时候就是功能。
我们每个人天性里都有一种‘惰性’除非知道或者能预期到有很好的收益,否则都不愿意改变。如何能让用户到达改变的临界点,就需要通过很多设计技巧来做。从信息架构和交互流程的角度,无论未来的潮流如何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子啊不断降低任职成本,让界面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更直接、便捷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产品经理不是辩论员:
- 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什么
- 他所服务的用户目标是什么?
- 基于目标,再重新定义一下问题,这个功能是为了解决什么?
- 用户有多大的需求?现在被满足的程度如何?
- 会不会有细分的用户群体,有人很喜欢,有人很讨厌?如何平衡?
- 快速迭代的和探索的代价有多大?有没有可能先出原型小范围测试?
- 已没有其他更重要的目标和任务需求还没被满足?
- 在这个背景下,这事的优先级是什么样的?
至于某某产品是否有这个功能,永远不是理由,除非弄清楚对方面临的context是否和你们的一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值得参考。自己不动脑子就只能一直跟着别人跑了。
打散重构,通常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看到其他产品里好的地方,立刻会想怎么用到自己的产品里来,但是这还仅仅是表层。深层的思考,要拆开来看。
试试从用户、需求、任务、信息、视觉几个方面来看交互是如何同不同的方面产生联系的。
一个应用,里面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界面中最突出的部分是不是反映了这个任务的优先级?
是不是在引导用户的注意力和操作?希望用户去做的操作,是如何巧妙地一点点推动用户往前走的?(我将这称为跨越临界点)
信息是如何呈现给用户的?有无层次?都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能否反映出他们的重要性和关系来?
有无考虑用户的感觉?视觉是否营造了氛围,并和交互的框架紧密结合起来?
亮点的交互Pattern,是不是可以启发我们,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女士要在三个男人中选定一位作为结婚对象。于是叫每个男人拿出一笔钱来。
存起来
买钻戒
丈母娘
理所当然的设计才是最有难度的。
时至今日,尽管和交互设计有关的科班教育、图书已经越来越多,很多设计师还是会陷入一种闭门造车的循环中,只从网络上的文章、各种思想中寻找支柱,却忘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