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志成为一名助人者。从佛学的角度,是要自度度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是要作好一名咨询师。
有时候,我会从心轮深处泛溢出一股平等之爱,所有人没有好坏对错贫富之分,二元对立的局面在刹那间消失了,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爱,也会对生命平等的付出。
我相信“助人”是我的天赋,也是使命。我想,累世累劫以来,我定是接受了来自他人的很多世的帮助,所以,今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给予”。我期望自己有能力给予他人真正所需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爱传递下去。我,正是施与受这个法则达成平衡的重要的一环。其实,每个人都跟我一样,给出自己已经获得的,接受所需要的。
为了让助人的方式达到最大程度的安全,助人者必须首先进行自我的深层转化,先把自己的污垢清理干净,活出自己,然后才能帮助他人。抱持着这个目的,我一遍又一遍地清理自己。我特别认同同修宋光铭的那句话:“修行,就是消业的过程。”
海灵格说:
“身为人类,我们各方面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唯有如此才能发展自身的潜能。同样,我们也有帮助他人的需求。若没人需要我们,若我们无法帮助他人,生命会变得寂寥并枯萎。因此助人不只是服务他人,也是服务自己。”(《在爱中升华》p.173)
这让我想到佛法中经常说的四个字――自他不二。度人即是度己,度己亦是度人,自他本为一体,根本没有区别。
与佛法强调的一样,海灵格认为助人与内在成长有关,无论对助人者还是对被助者,都是如此。内在的成长需要被滋养,需要有能力和勇气对抗各种阻碍成长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正是在于缺失这种力量,遇到阻碍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逃避、退让。然而,逃避,无法令问题消失。可惜我们很多时候会掩耳盗铃。
助人者之助,是谦卑的、自制的,是有底线、有操守的。助人者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对求助之人亦有所要求。助人者,不是滥好人。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对社会、国家,还是对家庭,都有专属于自己、必须由自己承担的责任。如果助人者之助跨越了一个界限,或打破了施与受的平衡,或破坏了施与受的秩序,那么则无法达到助人的目的,反而使情况更加混乱。
助人者的内在转化越快完成,对被助者和助人者自己越有莫大的帮助。每个助人者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面对被助者时,不该卷入对方的是是非非、悲欢离合等领域,而是该象一面镜子一样,让被助者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引导被助者至问题的症结处,请他们自己解开。如果助人者“想要违逆境遇而助人,不仅会削弱助人者,也会削弱来访者,甚至也会削弱那些被强迫接受协助之人。”(同上,p.175)
另外,助人者要保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务必给予平等的爱的态度。助人者不是来访者的闺蜜、哥们儿或伴侣,当来访者抱怨某人时,助人者必须在心里为被抱怨的人留一个位置,因为助人者是为和解而服务,不是为冲突、分裂而服务,助人者提供给来访者的该是不加批判的协助。
这对于助人者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会涉及到对来访者“同理”的界限。同理、共情是助人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在咨询过程中高频率被使用到的技巧。然而,一旦同理、共情的过了头,就失去了助人者中道的原则,此时,助人的最终结果尚且不论,会对来访者产生更大的困扰。
一言以蔽之,助人者就是要协助来访者了解真相,尊重真相,接纳真相。在此之前,助人者自己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不仅可以坦然、平静地面对真相,而且还可以给予他人广博的、平等的爱。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看到不少助人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白天他们协助来访者获得疗愈,晚上他们成为来访者期待被疗愈。虽然,人都有需要被疗愈的心病,可是有些事若实在勉强,不如放过别人,也是放自己一马吧。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助人者所有的秩序、原则而言,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一则就是,必须对自他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