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考高考是多少学子和家庭所期盼的时刻,十年磨一剑,这个时候总会有很多人缅怀自己的学生时代,社会各界为高考助行,当然,也会有各种反对的声音,诸如“中国的教育逼出来的都是做题机器人”“中高考又逼死了多少孩子”……可,这些悲剧是高考的错吗?
我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入了大学以来,身边有太多优秀的人,无论是学力还是见识,都被碾压。因为地域,也因为教育资源的的发达导致的竞争激烈,很多教育大省的学生往往要付出比我们多很多倍的努力才可以进入相同的学校。如果说高考的不公平性,我能想到的好像除了地域,除了教育资源,没有其他了,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用政策弥补两者的差距,而我确实是高考的既得利益者。“丛林法则”告诉我们阶层在逐渐固化,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资源,并且富人只会越来越富,底层的人想要改变阶层越来越难。而我认为高考是穷人改变阶层的所有方式中最公平最有效的途径。
很多人曾试图对抗中国的教育制度,有高晓松清华退学,追求他的诗和远方,有作家韩寒以一己之力与高考抗争,寻找他灵魂的伊甸园,然而,高晓松的家境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再到爸妈无一不是中国学术界各行各业的高精尖人才,他的爷爷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他的外公是深圳大学的创办人,外婆是著名流体力学家,因为他没有眼前的苟且,所以他成了高晓松。《奇葩大会》有一次邀请了爱奇艺CEO龚宇,高晓松介绍的时候称龚宇为他清华的学长,我不知道高晓松现在怎么想他当初逐梦的行为,但起码,成为清华的学子,代表了他学生时代的成功,这或许让他觉得是光荣的。功成名就之后的韩寒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对自己学生时代的辍学表达看法时,他说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那说明他无法很好的完成每个人学生时代应该有的担当。曾经他是多少自认满腹情怀的学生的偶像,他们对教育制度的愤懑集中在韩寒身上表达出来,结果,现在的韩寒却告诉我们,当初的自己是不对的。我私以为,大概是因为学习本无罪,无论哪种方式。
哈佛大学最近因为歧视亚裔学生而惹上官司,哈佛最近几年的招生数据显示同等学力的亚裔学生在进入哈佛时明显要比其他背景的学生困难,哈佛给出的解释是除了学术背景,体育能力,特长,SAT成绩,导师推荐等可以量化的因素,还有学生的家庭经济社会关系等潜在的不可量化的招生标准,很多人说西方的教育制度好,是啊,西方的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德智体美甚至个人情怀都是很优秀的人才,那是什么堆积出来的,是阶层,在西方一所好的大学的招生标准不仅仅是靠成绩,还有你的特长谈吐思想等各方面,而这些,中国的中下层很难培养出来这么面面俱到的精英人士。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耶鲁的学生很优秀,但往往更像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并非贬义)他们精通历史哲学,擅长小提琴,经常健身,学术能力很优秀,职业规划明确,然而,他们还是会在独处的时候困扰,他们优秀的360度无死角,可这些是从小的精英模式培养的结果,跟我们唯分数培养的模式无本质的差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西方因为招生标准多元化,所以面面俱到,各种能力优秀。当一个人被推着走却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的时候即便短期内很成功也很难长久的发展下去或者在相应的领域内获得更大的成就。这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样的。
我身边包括我自己也是一路被人或世俗推着走的,我到现在都记得我的一位老师曾给我们讲的,你们的父母很辛苦,你们不努力,就考不了好大学,以后就挣不了钱,就是没出息就是对不起家人对你们的辛勤培育。这句话一度让我无法辩驳,因为它有一个前提,你和你的家庭没有面包!但在我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是极其错误的,一个有情怀的追梦的人就是注定没有面包的人吗?老师让我们努力是对的,可我们的努力当真不该仅仅是为了面包,当我们有更宏大的想法,可以在更高的纬度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的时候,面包会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初入大学时的迷茫,堕落,无法管理自己,茫然不知所措我相信很多很多人都遇到过,而我想说的是这和制度无关,和家人以及老师的引导有关,真正优秀的人,目标明确的人,家人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更多的是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一个人实现自我和高考成功是不冲突的。唯分数而论英雄表面看是制度逼得人人比分数,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要被制度牵着走呢?为什么认为高考的成功者一定是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无意识无思想的机器呢?分数与情怀是可以共存的,制度是在可以量化的标准上去选拔人才,而一个人真正成功的不可量化的因素是否要舍弃,更重要的是看家人老师的引导了。
任何的制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没有哪一种是绝对公平的。结果好与坏全在执行者如何去实施。把制度推上神坦当成唯一指标执行,反过来却又要指责其不合理性。高考导致孩子的自杀,家庭的破裂,本质原因不在制度,而是一直以来我们错误的引导方式。高考从来和一个学生的精神思维的形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心理的承受能力不敌对。我们没必要为了情怀摒弃制度放弃学业,更没必要只逐利于分数而忽视个人人格的培养。
教育改革,改的不是模式,不是制度,而应该是家长,老师,学校的引导。革的不该是死的制度,而应该是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