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电子书的出现促进了全民阅读的潮流发展,读书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参与程度,成为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渐渐地可以看到,中国不再是那个和以色列对比之下不阅读的国家。读书在中国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是我们接受新信息,领悟新事物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我发现有一个现象也随之出现。就是很多人爱标榜读书,随处一看,到处是一年读了几百本书。人们仿佛可以通过对读书的标榜来获得群体性的崇拜。
这其实也无可非议,因为善读者应敬之。有一段时间我也受了这些人的刺激,每天疯一般地读书,过于追求数量。净读一些能让我很快看完的书。也保持了一天一本的速度,其实这样读书,最大的目的并非吸收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而是为了成为年读三百本中的一个。结果这样不仅让我很累,而且觉得,总是心里有一些缺失的东西。
后来我自己做了个统计,对于读一般的优秀作品来说,我基本一小时可以读1.5-2万字,按这样的速度,严歌苓的《陆犯焉识》36.5万字,我要读将近二十个小时,每天读三个小时,我要读一周。金庸的小说以《天龙八部》为例,150万字,要读80小时,就算每天读三小时,也要读半个多月。如果不是专业读书选手,怎么能做到一年读数百本书,对这个问题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于是我仔细去看了那些非专业读书选手里一年读书数百本的人,我发现这些人几乎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读成功学,厚黑学等一类书籍。这样的书我可以读多少呢,基本上是半小时一本,一下午可以读五本加做读书笔记。如我简书钻最高的那篇文章《丰田一页纸工作法》,其实是我二十分钟读完又花了十分钟写出来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所有文章里花费时间最少的,却获得了最多的钻。相反,读和写都花费了很久的《陆犯焉识》那篇文章却点赞寥寥。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大多数人还是过分依赖方法论,而忽视了真正的文化素养。实际上“读书人”这个词,更多的不是指书的数量,而是人的素养。真正的读书人不标榜读书,但是从那些老照片里,我们总能看到老一辈读书人的那种温和谦厚,孜孜不倦的诗书气质。这才是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现在我每天还是要读书,我读书的速度也依然很快,但是我不再像过去那么刻意去读书,而是更多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补充。想读就读,为丰富自己的生活读书。读书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好书也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