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
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你既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就会出现四种组合: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催的预期。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这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持续一辈子这类行为就被称为游戏。刚才说的这种游戏叫“酗酒”。
二、“我不好;你好”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a.“我真不幸”,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玩这种游戏的人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躁,觉得自己不够好。
b.“PLOM”意思是“可怜弱小的我”
c.“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这些游戏很危险,它们会严重伤害我们的健康。一个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
人们在玩这些受害者游戏时,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三、“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这类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上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
a.“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这类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
b.“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c.“你怎么敢!”
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一个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他最极端的行为是——谋杀。
在这个坐标上玩游戏的人都处在“父母状态”,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好”或“不好”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四、“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神或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