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唐朝,最初名为“望江楼”,随后经历了多次名称变更与修缮。
明朝时期,飞云楼正式更名为“飞云楼”,并且是一座七层的木结构建筑。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时期的飞云楼在战火中遭到毁坏。
清朝时期,飞云楼得到重建,现在的飞云楼主要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为三层结构。
从历史上看,飞云楼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包括明代的大规模修缮以及清朝的重建。
近现代以来,飞云楼多次受到战争和人祸的影响,但每次都有得以恢复和完善。
结构特征:
飞云楼的建筑结构和造型属于明清遗风,楼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为正方形,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达楼顶,支撑楼体,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面宽进深各五间,面积570多平方米。三层四出檐,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均设平台勾栏,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间,上筑屋顶。在抱厦的各层檐下,共345组斗拱,形态变化多端,各掾翼角起翘,全楼翘掾翼角共有32个每个翘角尖。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
内部布局:
楼身下设矮台基,底层平面为正方形,每面五开间,两侧面依柱砌墙,南北向穿通。二层每面出抱厦三间,山花向外,形如十字歇山顶的一半靠在楼上。三层四面各凸出垂莲柱式抱厦一间,开间较大,也是十字歇山顶,山花向外。各层之间以丁字脊缀连,形成12个三角形屋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看哪一层,都能看出歇山顶建筑的壮观挺拔。 三层上部覆盖重檐琉璃瓦顶,十字歇山顶四向出际,沟滴脊兽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四只鸱吻矗立脊端,正脊十字交叉,脊剎宝瓶立于当心,山花透空,翼角翘起,造型壮丽精致。 各层檐下额枋斗拱、翘檐翼角,是飞云楼结构中最复杂精巧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全楼各层檐下,斗拱多达345组,且每层斗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相同,各组立柱、额枋、梁架合理对应,疏密有致,多而不繁,形态变化多端,若云朵,似花蕾,给楼体增加动感的同时,又增添了美感。 出昂、耍头也精雕细刻,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龙头,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耍头有蚂蚱头、龙头、浮云、卷云,应有尽有,极富装饰情趣。 翘角飞檐是古建筑外观最为醒目的特点,飞云楼的翘角多达32个,但无繁复杂乱之感,把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装饰得绚丽多姿,整饬劲健。每个飞檐都在斗拱的簇拥中,翘得极富韵致。 每个翘角顶端都站着一位顶盔戴甲的武士,或凌空欲飞,或放眼远眺,个个神态生动,威武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