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
代表品牌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每一张年画都是一个故事,或是人们欢天喜地的团聚时刻,或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热切期盼……总之,都是生活里美好的样子。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衰于清末民初。源远流长,声誉海内外,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的鼻祖。
冯骥才先生曾说:
“中国农耕的文明跟大自然的节律有关系。过年的时候,更多的理想和愿望要进入人们的心灵里边,这种心理就体现在“年文化”里。
中国年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生活尽量地理想化,使理想更多地生活化,它反映到了年画里面。
年画的文化信息量很大,有大量的吉祥图案,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传说,还有大量的文化符号,这方面没有一种中国艺术可以和年画相比!”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因制作工艺的关系,因而又称木版(板)年画。
艺术风格
木版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除了最为出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福建漳州木版年画……也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相较于其他地方,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人物没有媚态。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为主。
2
制作工艺
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心研磨。
套版时基本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或者枣木板雕刻后,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镇年画,有用九版印制的。
桃花坞木版年画只用红黄绿蓝黑五种色彩;
杨柳青木版年画则采用雕版印出轮廓线条,再以人工填色晕染;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先印线条,人工填彩完成后再套一次金线版;
而晋南的木版年画喜欢以画上配诗或字画,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画还很注重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如桃花坞年画,传统题材还包括“姑苏万年桥”,“玄妙观庙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群众喜爱。
3
发展和危机
传统的木版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用大红大绿大黄,且以原色为主,少用复色,来表现场面的热闹。
内容上可以为喜庆吉祥,避邪厌胜二大类。由于木版年画印制方便,价格低廉,题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
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现代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近年来,却因制作成本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的原因,木版年画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就连其发源地朱仙镇的版画保存状况也岌岌可危。
这,似乎与“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招牌很不相符。
所幸,木版年画还是被一群人深爱着。
比如一代大文豪鲁迅。
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发展自千百年来,历久弥新,曾受到到了不少名家的青睐,鲁迅先生就是其狂热的追随者,曾评价说:
“朱仙镇木版年画很好,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有看头,有讲头,画中有戏,百看而不腻。朱仙镇木刻画,大都有故事情节”。
由此,可见木板年画的魅力不殊。
也比如对木板年画一见倾心的张阔。
老张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并不是世家的传承人,而是从小喜欢做木匠活儿,对工艺美术作品有天然的亲近感。
2004年,他在一次去陕西旅游的途中了解到木板年画这项工艺。第一眼看见看到色彩鲜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年画,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回到北京马上就投入到木板年画的专研当中。
起初,他向住在樱桃斜街的老艺人、荣宝斋的专家学手艺,同时跑到图书馆找实物图案,每天沉迷其中,悉心摸索。
他还去了朱仙镇、开封、杨柳青等地,向当地的手艺人请教,哪里有雕刻展览,他都必到,博采众长。
就是这样的努力,又通过近十年整理,已经掌握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刻制方法,得到了民俗专家的首肯,也受到了收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他对于「坚守」也有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传统手艺需要传承和坚守,但题材和表现形式可以创新,所以他选的图样大多都是时下流行的。
近年来,他多次现身北京国际设计周,那里有为非遗传承人设立的展区。每每这时,他都在属于自己的摊位上,专注地篆刻着自己的作品。
木版年画涉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记得年少时,每每逢年过节或者办理婚庆喜事,年画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色泽鲜明,喜庆而吉祥。
如今时代变了,春节的习俗也慢慢变了,村子里再也看不见年画的影子。尽管桌上仍是大鱼大肉,但“年”的滋味儿却怎么都寻不到了。
常听老人说,过年就得有点儿仪式感,要不怎能感觉到年味儿?
我想,木版年画可能就是那股仪式感之一吧,愿望在纸上纷飞,轻薄承载厚重。
我们鼓励传承,希望这种记载着中国人独特情感的技艺能世代相传,也是希望能守护住那一份浓浓的温暖与年味儿。时代在变,我们对于团聚、幸福和平安的期待,却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