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素
一
今天要说的,是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学课本里学过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
说的是秋天的夜晚,白先生在江边送别他的朋友,那时候交通工具还没有那么发达,坐船还是很主要的交通方式,要离别了,很伤感。
这时,江上传来琵琶声,那声音里竟有京都流行的音韵(要知道,当时他可是被贬谪于边远小城)。循声探问,原来是旧日长安歌女,如今红颜已褪,嫁与商人,在江湖间辗转漂泊。白先生便请她弹奏几曲。这琵琶曲很动听,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
在这首诗里,白先生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琵琶女的琴曲和琴音,并留下了很多名句,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下面这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各种生动的形象,各种贴切的比喻和形容,不得不说的确是描写音乐的妙文,读后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
然而白先生要说的是这些吗?不是的。你再读下去会发现,这只是诗人的一个小伎俩,前面各种繁繁复复的描述,各种炫技,不过是为了发泄他胸中牢骚。所以下面他开始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然后,又同病相怜地接着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他自己的身世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被贬居浔阳,住的环境很不怎么样,挺荒凉的,周围也没什么赏心悦目的景色,连一点好听的音乐都没有,只有广场舞大妈的舞曲,可以说是很苦逼了。
三
说到这里,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他为什么被贬。据说,白先生任左拾遗(古代监察官)时,工作太过尽责,经常给皇帝上书言事,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还写了大量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这些诗都是在他母亲去世之前写的,因此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但是政治上的事,很多时候需要的也仅仅只是一个借口。他被贬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之前写的那些讽喻诗得罪了当权者。
四
白居易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的。简而言之,就是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他和元稹、张籍等人一起引导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写出了《卖炭翁》、《观刈麦》、《秦中吟》等现实主义的诗歌。其中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震撼的句子。
这样的白居易,的的确确是你印象中那个富贵闲适的老头儿吗?是那个养着歌伎,听着小曲儿,尝着美酒,优哉游哉,谈禅论古的白居易吗?应该说被贬江州是他人生的一个分界点:此前,他是热情而积极的;此时,他是苦逼而愤懑的;此后,他就慢慢走上恬淡自处的道路了。
五
而琵琶行也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白居易去世以后,唐宣宗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能博得皇帝为他写挽诗,这面子得是有多大,可见皇帝是多么喜欢他的诗歌的。
六
所以这首很出名的琵琶行,它好的地方是好在哪里呢?它的描写是细致、形象而生动的,它的语言是通俗的,老妪能解的,它的音韵是圆融的,浑成的,优美的。它竟然能将诗歌的美丽与通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它最好的地方不止是这些,它最好的地方是“情”,是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的真实情感。
所以当你读到“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时,你能感受到秋夜江边冷冷的秋意;读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时,你也似乎能感觉琵琶女内心的怨艾;“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你也如同明了忽然之间那种无可诉说的感觉。
在这里,诗人,和琵琶女,和我们,都是平等的,毫无掩饰的,情感相通的。所以他把她引以为知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全诗的起因也只因这一句——
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女的一个梦,引起了她对少年时光的怀想,这也是她夜弹琵琶的原因;而这琵琶声又引起他的驻足、探询、欣赏、倾听、同感、牢骚......
谁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呢?午夜梦回,过往的一切,已恍如隔世,却又真切如同依然触手可及......
<完>
2017.11.21.
谢谢您看完了。这篇文章的诞生,其实也是缘于我的一个梦。如果您喜欢它的话,就请点个赞鼓励鼓励我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