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七号,对于所有的高中生而言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一年一度的“大考验”高考拉开了帷幕。
不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高考都是每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当我们把最后一张答卷交到老师手中之后,那让我们痛并快乐着的高中生活也算是彻底结束了。
只是当时身为学生的我们,在高考结束之后还见过自己的老师吗?他们现在还好吗?很多人可能再无交集,而他们也成为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匆匆过客。
每一年高考的那几天,我都会想起自己参加高考时的那个夏天,紧张、激动,释放压力后的一身轻松,还有对未来的期许。
而今年高考期间,让我记起的还有一部电影——《老师·好》。
其实,这部电影早在今年的3月22号就上映了,只是当时有好几部青春片播的正火,它的光芒自然就显得弱了很多。
看过之后,我觉得除了电影的结尾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之外,这部电影整体还是比较深刻的。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部以学生的视角看老师,再从老师的视角看学生,最后回归到师生情以及中国应试教育现状的一部片子。
其实在之前,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也看过不少,类似的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在剧情上,它们大致的套路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但是电影《老师·好》却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忠实维护者。
在他治理下的“三班”,所有的学生最后都做到了心无旁骛,而且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就剧情而言,整部电影好像都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设置,反而更像是一部书写学生时代的流水账。
它围绕着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日常琐事而展开,里面呈现出来的人物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典型”。
虽然这是一部青春校园题材,却没有早恋和狗血的剧情,更多的则是同学之间真挚的情谊和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又充满爱护的责任心。
跟大多数师生关系一样,影片中的老师和学生,一开始都在暗暗较劲。
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是“新三班”的班主任。
一开始,他并不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有着学生们所讨厌的老师的所有缺点,他刻板、保守、教条、强势、甚至只以成绩取人。
所以他的学生们,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暗戳戳地想着该如何“整一整”这个新来的老师。
与此同时,苗宛秋对这个“新三班”的事迹也是早有耳闻。
于是,还没等学生们发难,他一上来就给学生们来了一个下马威,他不仅没收了学生的口红以及其他与学习不相关的东西,还让几名同学在讲台前罚站。
这一下,不论是桀骜不驯的“小混混”洛小乙,一脑袋鬼点子的王海,亦或是投机倒把的“耗子”,还是虚荣张扬的关婷婷,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苗老师的这一招,可谓是先发制人。
也正因为苗老师的雷厉风行,他自此得了一个“苗霸天”的绰号。
然而,这些孩子们的顺服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而已,他们在背地里却与“苗霸天”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而这场“战争”围绕的却是苗老师的自行车。
学生们报复“苗霸天”的方式就是想方设法地破坏他引以为傲的那辆自行车:
第一次,学生们拆掉了自行车的挡泥板。
第二次,自行车被刮掉了油漆。
第三次,老师的自行车被挂在了操场的灯杆上。
他们通过对自行车的三次破坏,挑战着老师的威严,与老师一较高下。
虽然老师这个职业总是与“德高望重”、“鞠躬尽瘁”、“春风化雨”等这些赞誉联系在一起,但是于谦饰演的这位老师却没有任何主角的光环,也没有被夸张地美化。反而在他身上还会暴露出很多让人反感的缺点。
在影片的一开始,通过一个简单的点名细节,就将苗宛秋的严厉、保守、以权压人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到之后的选班长,他也丝毫不理会关婷婷对班级的付出,也不理会全班同学选择洛小乙的呼声,却执意让品学兼优的安静来当班长。
而在第一次“自行车风波”之后,他不分青红皂白便指责是洛小乙的所作所为,而这仅仅是因为洛小乙是一个成绩差的“坏学生”。
他甚至还在升入高三时,取消了班里的所有副科,不允许学生参加学校的文艺节,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只有争分夺秒地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那个年代大多数老师的共同点“唯成绩论”。
其实,苗宛秋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式”家长和“中国式”教师的缩影:他们的确对孩子非常认真,对孩子的成绩也是高度关注和负责,他们甚至比谁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并拥有一个好的人生。
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于,总喜欢打着“为你好”、“为了你的学习和成绩”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压制你的一切创新和自由。
虽然我们都曾讨厌过“苗霸天”这样的老师,但是他却足够真实。看到电影中的苗老师,还是会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那些老师们。
对于人物的刻画上,这部电影体现出难得的真实,苗宛秋并没有享受到主角的光环,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于谦在这部电影里还是捧哏的”。
而这些,于谦都把握的刚刚好,没有在演的时候用力过猛,而是于细微之处演出了一位老师最真实的情感,那种不想让学生留有遗憾的急切,以及危难时候站出来保护学生的责任感都是如此的真实。
所以,关于于谦在电影中的表现,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这回我们欠谦儿哥一个影帝和一辆自行车。”
其实,很多青春片都特别喜欢用“长大后的我们”来结局。
镜头一闪,一下穿越到几十年后,然后把各自的生活一一带过,好让观众心里能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而《老师·好》的结尾却明显让人对片中孩子们的未来抱有极大的好奇。
电影的最后,苗老师放弃了单位的分房,回到了他来时的地方,在一座乡村小学里当起了老师。
安静因为车祸双腿残疾,自己开了一家书店。
而对于洛小乙、婷婷、文明、建设、“耗子”等却没有明确的交代。
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大家是否还会有交集?这些在影片中都不曾提起。
对于这个结尾,也有很多人说是已经“烂尾”了。
但在我看来,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是不是也会有一千个影评人呢?
每个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回忆起来的时光与往事必定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对结尾处理的认同感上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或许这样开放式的结局才是最好的吧,因为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大家一起经历过,然后给彼此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足够了。
在不算漫长却起起伏伏的人生路中,在下一次幸福的相聚以前,我们都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往返着。
我也曾希望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里,我的那些“死党们”也会看到这部《老师·好》,会透过影片中的某一幕想起我们那个美好的时期,想起我,想起那些像“苗老师”一样的老师。
而我,也会想起跟我一起哭过笑过的他们,他们现在怎样了?他们都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