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先森
最近流行一个说法,元旦到春节的这段时间,有点像球场上的垃圾时间。
对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元旦一过,就开始拿出手机看看日历和火车票,心里想着妈妈烧的家常菜,外卖突然不香了。
我嘴上不说回家,但毕竟作为新媒体人,选题的嗅觉必须灵敏,于是发了条朋友圈:大家都开始买回家的车票了吗?
收到的留言让我震惊,一个个都说不回,不想回,不敢回。
还有人说,过年不敢回家变成了一种无奈的现实,春节十天假,三天在路上,三天睡懒觉跟爸妈吵架,两天走亲戚赔笑脸,剩下两天跟老同学聚会斗酒尬聊,没意思……
这届90后,怎么说到回家过年就怂了?
No.1
没钱不敢回家过年
过去这一年,太难了。
90后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一言不合就辞职,却挡不住公司一批又一批裁员。
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想跳槽盘算一下又觉得不合适,票子往死里省还算有余,车子还需努力,房子遥遥无期。
在外求职的心酸只有自己懂,工资基本都花在租房和日常开销上了。就算月薪一两万,年底也不见得能攒多少钱回家过年。手头没余粮,做不到见人就塞红包,见了丈母娘就给银行卡,回家很尴尬。
对月光族来说,就盼着年终奖撑过这一年,可老板说今年大环境不好,年终奖发不出了……
辛苦一年,然后把钱交给交通部门是中国人的宿命。但问题是,每年回家都要经历一次“一票难求”的辛酸路。为了抢票,升级网络、下载各种抢票软件、花钱买会员,再后来只能加价买票,结果还不一定买得到。
95就更尴尬了,职场小白,大龄“宝宝”,该是给小孩发红包的年龄却没钱发,并且突然发现没人给你红包了,偶尔有人给,你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慢慢的发现,说什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都是假的。
于是给自己找了各种借口:
回家的火车票抢不到了……飞机票回来好几千块,一个月工资没了。回家的话,有一周房租钱白交了,还不算回家要封的红包……
No.2
没朋友不敢回家过年
相比于没钱不敢回家过年,还有一个现实更扎心。
如今回家过年的心境和以前不同了,几年前回家,大家热情真切,相互照应;现在回家,邻里亲戚之间各人自扫门前雪,突然觉得世态炎凉,乡下人也开始慢慢变得冷漠、自私、攀比。
几年前回家,大家热热闹闹过大年,窜窜门,聊聊天,打牌搓麻,玩几盘狼人杀;现在回家,同龄的小伙伴都当爹当妈了,有了各自完整的家庭,为各自的柴米油盐忙碌,见了面日常寒暄,儿时的情谊早就淡了。
世道变了,返乡变成了隐形攀比现场,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送什么礼,给多大的红包,为了面子,大家都在暗暗较劲呢。
是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对家乡感到隔绝或者陌生。“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没有被大城市完全接纳,回家乡又觉得格格不入。
渐渐地发现,这个时候回家过年是最尴尬的事情,正如赵雷歌里唱的:
过年,就当平常一样去过这一天,再也不像儿时那样期待这一天……过年,又有谁能像我这样害怕这一天,只不过是在提醒着你离死亡又近了一年。
No.3
没对象不敢回家过年
春节七天,三天在往返路上,七天在拜年路上。
这些你都忍了,最可怕的是与长辈的代沟。
他们会像广播一样,滔滔不绝的把这一年村里镇里发生的事给你讲一遍,谁家发财啦,谁家娶媳妇啦,谁家又生二娃子啦等等。
大龄青年只能摆着一张微笑脸耐心倾听,奈何睡到九点被骂“起得晚”,拿手机抢红包被骂“只知道低头玩手机”,然后嫌弃你“上了大学还没老家初中毕业混得好”。
问题的根源,其实无非就是你没对象、没结婚。
女孩子家家,28岁上下了,还一个人飘在大城市,就算说服了父母,家里还得有亲戚朋友来吃饭是不?别人看你像看一个怪物一样,这孩子咋一把年纪了还没对象呢?
没对象没结婚,宁可在大年三十泡上一桶方便面,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流下孤独辛酸的眼泪,也不愿回家应对被疯狂催婚的场面。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为了堵住七大姑八大姨的悠悠之口,不惜掏钱租个对象回家过年,有人甚至为了逃避被催婚、相亲申请春节期间加班,还双倍工资呢。
小时候,就想一辈子陪在父母身边,不曾想有朝一日,“没嫁出去”居然变成了不敢回家过年的理由?
No.4
没孩子不敢回家过年
单身时被逼找对象,找到了对象又被催结婚。
结了婚回家也不见得省心,话题就转成了什么时候要孩子,有一胎催二胎……回家过年,太难了。
作家Carmen曾在文章里写:“很多人总爱磨灭女人本身的价值,在这些人眼里结婚生子似乎是女人最高的使命。你年入百万但是没对象他们一点也不羡慕,他们觉得你没人要真可怜。但你老公/男朋友年入百万,他们能嫉妒得红了眼。”
都2020年了,这样的价值观真可怕,但很真实。
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里,早生还是多生孩子比什么都强。就算结了婚,不管回婆家还是回娘家过年,总会有人偷偷打听,这俩都结婚几年了,女方肚子咋没个动静呢,是男方不行还是女方不行?
你厌恶,可没办法,还是要强颜欢笑,毕竟大过年的大家相亲相爱一家人,总不能撕破脸皮吧。
再过些年,正是事业稳定小有成就的时候,可以带着儿女开开心心回家过大年了,但那时候父母年事已高,只怕这年得陪他们在医院里过。
人活一世,谁都不容易,可是这一年辛辛苦苦在外头打拼,图啥?
不就是图年尾时能体面地、开心地回家团聚吗。
No.5
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回家?
回家吗?还是不了吧。
不回家吗?别人眼里你很酷,但背后的酸楚与孤独也只有自己清楚。
一个人在城市里,看似坚强而倔强,但等到失业的那天,失恋的那天,搬家的那天,生病的那天,甚至要面对死亡的那天,才明白只有家人是你的支撑点,只有家才是灵魂最后的安放之地。
作家孙道荣写过一篇短文《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因为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年少不觉家乡好,年老方知乡愁长。所以别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没有常回家看看。
大家都在吐槽跟长辈沟通不来,但很少人告诉你一个道理:
他们始终是爱你的,只是一年见一两次,除了那老三样问题和老家的八卦,他们也不懂问什么、聊什么。难不成要他们跟你聊KPI,听你讲过去这一年有多难吗。
再说了,长辈们也只是“例行公事”,展现出他们对晚辈的关爱。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希望我们好。一年到头也就那么几天,开开心心团团圆圆最重要。
他们问你有没有对象,当然有;他们问你这一年过得好不好,好;他们问你工作怎么样,涨工资了!
就算是撒谎,那也是善意的谎言,不管怎么样,家还是要回的,年还是要过的。社畜已经不容易了,还不积极回家疗伤避难,心里怎么想的?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段奕宏有句台词说得好:
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