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张嘉译和闫妮主演的电视剧《装台》,里边演了一出豫剧叫作:《清风亭》,两人在戏里看得泪眼朦胧,我虽没有落泪,却也记住了这出戏。
于是查了一下:《清风亭》又名《天雷报》,见明人《合钗记》传奇,结尾不同。衰派老生的做工戏,马连良、周信芳擅演。
川剧、徽剧、湘剧、汉剧、滇剧、晋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均有此剧目,楚剧有《赶子》,桂剧有《赶子雷打》。
这出戏有两个版本:
版本1:宋朝,薛荣赴京赶考,家中之妻严氏虐待其妾周桂英,以至命仆人将周桂英于元宵夜在磨房所产之子抛至荒郊,周无奈,将血书、金钗藏于襁褓作为标记。婴孩被以磨豆腐打草鞋为生的张元秀拾去,取名张继保,抚养成人。十三岁那年,继保因同学讥讽而回家讨询实情,张怒责之,继保遂逃往清风亭,恰遇周桂英,周为其调解,见血书,认子进京。张元秀夫妻失子后便老病缠身,沦为乞丐。后,继保中状元,张元秀夫妻前去相认,继保却反目为仇,二老双双碰死清风亭。张继保也被雷殛毙。
版本2:士人薛荣有一妻一妾,因赴试,妻严氏虐待其妾周桂英。元宵之夜,周在磨房产子,严氏命仆抛往荒郊,周不敢违,只将血书、金钗暗藏婴儿身上,以备记认。婴儿恰为磨豆腐、打草鞋之张元秀拾去,取名张继保,抚养成人。继保十三岁入学,因同学讥讪,回家向张索要亲生父母,张怒责之,继逃至清风亭恰遇周桂英,周先为排解,后见血书,知继保为己子,相认携去,张元秀忍痛予之。张夫妻后为老病所缠,沦为乞丐,从地保口中得知张继保中状元返里消息,径往相认,而继保反面不认,二老悲愤,双双碰死,雷殛张继保。
无独有偶,几乎可以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提并论的,清朝潘伦恩写的《道听途说》里也有三个关于雷击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和《清风亭》有相似之处,都是用雷击维护传统礼法,惩罚那些违反“不孝”等传统礼法的人。
有民妇王氏,对待婆婆非常不好。有一天大暴雨,王氏在家中遭遇雷击,惨叫连连。邻居纷纷赶来,将她扶到床上,发现其肋部被雷打穿了一个洞,像核桃一般大小。
让人意外的是,邻居竟然在她身上发现了一包砒霜。王氏刚开始不说砒霜的用途,后来伤痛难忍,终于开口承认,自己怨恨婆婆,准备毒死她。说完之后,伤痛才稍微缓和。
邻居一听,这是遭报应了啊,赶紧通知她家里人。于是,有几位邻居专门跑到王氏的娘家,让他们派人来看看。不过,被天打雷劈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于是邻居没好意思说,谎称王氏生病了。哪知道王氏的母亲生气的说:“肯定是那个凶狠的婆婆,要把我家女儿逼死!”
邻居们一听,都无法忍受,于是告诉了她实情。王氏母亲一听,赶紧去看看自己的女儿。到地方听说砒霜的事情,就问王氏:“为什么要毒死你婆婆啊?”王氏回答说:“她总是啰啰嗦嗦的,我觉得烦。”众人一听,都感觉不可思议,这样的女子,活该遭雷劈。
结果没过几天,王氏就死了。这个被“天打雷劈”的王氏,是因为不孝。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法社会,“礼”实际上是重于“法”的。所以,人们大多数的行为规则,都是靠“礼”来约束的。如“百善孝为先”所言,孝在传统道德构架中,是起到支撑作用的——不孝之子遭雷劈,是“民心所向”。
不管是这个故事里的王氏,还是《清风亭》中的状元张继保,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违法行为”,但是因为不孝,就该遭受惩罚。既然官府不能惩治他们,那就依靠老天吧。
由此可见,“天打雷劈”针对的第一类人,是违反“不孝”等传统礼法的人。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常州百姓田四,某日去无锡探亲。当地有渡船载人,价格便宜,但是因为人多,往往十分拥挤。看船上人挤人,田四就把随身带的竹筐交给船上烧饭的人,让他找地方收藏起来,烧饭者就把筐放在了舱底。
到了晚上,田四到船尾方便的时候,烧饭者趁机将其推入水中,霸占了田四筐中的财物。第二天下船的时候,同村之人寻找田四,但是人多杂乱,没人知道他的去向。其家人知道田四失踪,也多方打探,一直没有消息。
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沿河岸寻找打探。最终在某地得知,当地之前发现了一具溺亡的尸体,已经被埋葬了。之后某日,一艘渡船忽然遭到雷击,烧饭者跪地而死。更诡异的是,他手捧竹筐,里面有银钱等物。官府调查之后得知,这正是田四的东西。
所以,这个故事中被天打雷劈而死的,是谋财害命的烧饭者。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出“天打雷劈”作为诅咒式的道德约束,是古代法律的一种“补充”。
烧饭者违法犯罪,谋财害命,但是在刑侦手段不发达的时代,就算报官,他也很难受到惩处。这就意味着,古代的犯罪者想掩盖踪迹、洗脱嫌疑,难度要小很多——而这一点,又是官府无可奈何的。
诅咒式的道德约束,成了法律的有效补充。通过民间传说等方式,给人们造成一种认识,即“为恶者必遭天谴”,用来震慑预谋犯罪者。实际上,在民风相对淳朴的时代,这种震慑还是有效果的。
所以,“天打雷劈”针对的第二类人,就是写妄图逃脱法律惩处的这类罪犯。
下面是最后一个故事:
死者是一个小姑娘。某地有一人家,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母亲独自照顾两个孩子,长女十二岁,次子八岁。父亲经常通过书信带两枚钱币,供母子三人花费。母亲每次都收纳起来锁住,但有一次急于出去洗衣服,就嘱咐女儿把钱锁起来。
结果,女儿偷偷把钱拿走了。母亲回来之后,发现钱丢了,急忙寻找。两个孩子都表示,自己没有碰过钱,甚至赌咒发誓:如果偷了钱,愿意被神明惩罚!
第二天,母亲出门之后,女儿心里害怕,想让弟弟“背黑锅”,于是用剪刀杀了弟弟。母亲回来之后,看到儿子倒在血泊之中,伤心欲绝。女儿在旁边说:“看到了吧,是神仙杀了弟弟。”
母亲和围观邻居都明白,肯定是女儿下的手,于是纷纷表示:十二岁的小姑娘,就如此心狠手辣,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大家纷纷劝母亲,不能留这个女儿。但是母亲已经失去了儿子,不想再失去女儿,难做决定。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忽然暴雨如注,女儿在庭院被天雷劈死。死时跪在地上,双手还捧着两枚钱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传统教育。实际上,在关于中国古代识字率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认同,乡村地区的识字率很低。所以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都是通过父母乡邻,以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比如孝道的教育,二十四孝故事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的故事,通过“善恶有报”普及传统道德观,成本低效果好。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古代的孩子,不可做偷盗、说谎、杀人之类的事情,否则就算父母不惩罚你,老天也会惩罚的。
所以天打雷劈针对的第三类人,是指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们。
诅咒式的道德约束,主要针对了以上的几类人。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天打雷劈”的故事,完成一种道德教育,维护传统礼法。当然,在刑侦手段不发达、法律不健全、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这样的故事,还是有一定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