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时候,才爱上了看书,实属惭愧。当开始看书的时候,自己18年前所累积的自信荡然全无,此后深感到世界之大,高手之多,必须沉下心来努力学习。
在寻找好书的过程里,也是走过不少的弯路,从一开始看别人推荐的东野圭吾,到后面的慢慢从搜索中,从书本中找到好书,花了好长,好长的一段时间。我可以这么说,几年下来,自己看过后,真正觉得是好书的不到一半以上,但为了不想让大家走弯路,于是就是在这不足50%内为大家推荐几本。
今天推荐三本小说,好看到泪流满面的小说。
第一部:《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上下)
知道这本书的缘由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在百度上看到说这么网络小说要改编为电影了,那我就在想,既然这本书都被改编成为电影里,那么它肯定是内容不错的了,肯定是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所以买来看的话,八成是不会错的。第二个原因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香港人的书,因为脑袋里总是有那么个固定印象,香港人平常都是讲着粤语的,不知道他们在文字上表达是不是也是用粤语来表达的呢?之前看了许多内地作家的书籍,也想一尝特区人民的写作是如何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结果,炸裂了,好看极了。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不是什么机器人,外星人之类的科幻小说,我是最不喜欢这种科幻小说的,我喜欢的就是像《那夜凌晨》这样的科幻小说,没有什么机器人,就是像平常的日子里,无端端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每当看到一章章节的结尾段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那便是后背发凉的恐惧感,实实在在的起鸡皮疙瘩,而这种在阅读同样类型的小说,例如《盗墓笔记》的时候,都没有这种感觉。
那我现在来大概讲讲这本书。
故事的男主角叫游梓池,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香港青年,在凌晨里头,坐上了回家的红van(小巴),这不过是平常不能再平常的巴士,但是居然在穿过狮子山隧道后发现,全世界,就只剩下他们小巴里的17个人了。
这17个人在作者的描写之下,各自的性格凸显无疑,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人,也没有一个有着充分正义心的人,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去做罢了,即便是我们的男主角。在作者这种的笔法下,人物更显得真实,在我看的过程中,我就会被代入进去,脑子里会因作者的一句一段而构思出那个画面出来,里面的人物都感觉是有血有肉的,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最让人称道的是,就是每一章的结尾的时候,都会有意外的情节发生,这也是我通常会起鸡皮疙瘩的时候,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写小说的时候,被潜移默化,写法也相应变了,有《那夜凌晨》章节结尾引出新故事的内容的写法。
《那夜凌晨》分为上下两本,上是最好看的,有着众多的谜团,众多新鲜的故事,但是到了下的时候,因为前面的套路设置得太多了,后面结尾想要圆,但是比较困难,于是结局对我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或者换句话说,是不那么精彩的。
但是大家并不会只看了上,而不看了下吧,因为上的很多谜团都会在下给大家一一细数,这里我就不说了,留给大家阅读时候去感受吧。BTW,改编为电影也不是很好看,所以还是看原著小说吧。
第二部:《男人不可以穷》
或许跟大家看到书名后的第一感觉一样,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这本书一定又是什么励志鸡汤书籍吧。
可是,我错了,大错特错,这又是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好书,而且,我觉得,作者写着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下香港高登论坛,这个论坛,是出现过很多很好的网络小说的地方,包括上面所介绍的《那夜凌晨》,也包括现在的这部《男人不可以穷》。这个高登论坛的地位,大概就是等于我们国内的天涯论坛吧,高人辈出,也会层出不穷很多很好的故事,很好的小说。与上本书一样,我也是因为看到这本书被改编为电影才知道的,但在我阅读完之后,我能够断定,电影改编得一定没有书籍那么好看,原因也有二,第一是因为香港电影最近不知为啥电影都是很难看,且几乎没有什么佳作;第二是有原著这个珠玉在前,仅凭一两个钟的电影,难以完整表达出书的内涵。
事实上,如我所说,电影的确不那么好看,那我们来介绍一下书吧。
书籍的分为两大部分,前一大部分讲的是哥哥薛可正的故事,后半则讲的是弟弟薛可勇的故事。薛可正在一开头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安于现状的白领,但在经历了失业与失恋的双重打击之后,他加入了金融行业并成为了黄金经纪,在慢慢成长的过程当中,他慢慢开始反思人生,也终于领悟到男人不可以穷的道理,这里的穷,不仅仅只是金钱。
这个小说当然是有励志的成分,但像我上面所说的那样,如果只是认为它是一本励志鸡汤书籍,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讲一个人的故事,是讲一个家族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家庭众相会一一浮现出来,那时候你可能就会跟我想的一样,这不是只是关乎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这本书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经常会加入一些人生箴言。
这些箴言在故事里头穿插着,毫无违和感,反而,增添这些箴言让故事相得益彰,让人阅读的过程时候,情不自禁地赞同起来,并学习到不少人生道理。
在最后,我就用书里一句贯穿全文的金句来做个结尾吧。
“如果一个人要看到成果才肯付出的话,那已经不叫付出,叫交换。”
第三部:《冷血》
我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呢?答案就是通过阅读根据鲁荣渔2682号杀人事件所写的非虚构类小说《太平洋大劫杀》而知道的。在《太平洋大劫杀》最后部分,作者讲到了想要在中国挖掘这些资料的困难性,由此他提到了资料搜集对写书的重要性,而《冷血》就是在能够得到大量资料后的非虚构类佳作。
在我看了之后,也深感如此,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小说,本来觉得《太平洋大劫杀》已经不错了,没想到,看完《冷血》之后,感觉差了不是一个层次,也终于了解到,真实资料搜集的重要性,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比看看两本书。
《冷血》这本书应该怎么说呢?我觉得我自己的感觉就是,你明知道它是真实事件,却看得像天马行空的虚构小说一样过瘾。
作者卡波特以上帝视角,全方位看着这个凶杀事件的本身,包括凶手,包括受害者,包括路人。《冷血》讲的是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及其一家惨遭灭门的案件。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平静的村庄陷入前所未有的猜忌与恐惧,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作者把这个案件从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到最后凶手上绞索为止,慢慢把故事给梳理开了。通过作者冷静克制的笔锋,不偏不倚地把每个人物给刻画出来,这不仅仅让读者看到凶杀案的本身,也看到凶手,看到他的内心,看到他的灵魂。
如果不先入为主提及的话,你阅读的时候,感觉这就是个虚构的小说罢了,但可能这就是卡波特所想达到的效果。
今天就推荐到这里,发现推荐书籍的时候,很多事情不能明说,不然怕影响了阅读的乐趣,我是书虫一枚,以后也会继续分享我所喜欢的书籍,希望大家看完也可以跟我交流分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