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很多很吸引人的标题,我会忍不住点进去看看内容,发现一个又一个列有小标题的故事后,果断选择退出。心内强烈的感觉竟是如此的不匹配。内容总是关于自己或者他人的各种故事,全篇累牍的,我总想问难道这就是当下流行的优秀作品吗?是不是当下流行的就是讲故事,因为这些故事都截取于生活,便跟大众更贴近一些,更容易引起'看客'的共鸣,(对,你没看错,是主观意识上的共鸣而不是公共姿势的共勉加行动起来)换一个词说,就是real liveliness(接地气)。
怎么感觉越长大,越变小,这些流水账式的故事在小时候的确是我们的主打。如果这种形式可以迎合观众的喜爱,我也不想这么去做,我认为一个人的写作,如果真的在谈人生,首先的态度应该是真诚而不是套路。把自己在内心深处想过的事情,把自己原来没想明白后来想明白的,把自己费挺大劲想明白而别人早就明白的事情,诚恳地写下来就很好了,至少态度很好,没有阿谀奉承。
或许是个人因素,不喜欢那种模式,也或许是看到了一些本质而不想让自己掉进那些固定思维里。
坚信不能把写作固定化,也就不能将写作通俗故事化,你要知道职业和爱好是不能被固定化的,比如你是一个作家,但同时又不是一个作家。你不能跳出既定轨道,就注定只能活在几秒钟的当下,哪来经典之谈?你成篇成篇地讲故事为博得共鸣,从头到尾第一人称再穿插第二三人称,别让文学泛滥。
在此,我只想说出自己的心声,我们需要创新的思维,不是求异,而是经典。我不想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不想为了赚钱而赚钱。坚持理想,顺便赚钱,这大抵是最高境界吧。
如果灵魂总是掉队,中途又总是被别人指引才幡然醒悟,那你就是二等人,复制别人的人生。我们应该更倾向于自己顿悟,主动积极地投入,to be your broker(做自己的经纪人)。我们不能总想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管你是类比于别人故事里面的榜样还是其它,你要知道你就是你,而不故事里的谁谁。是,你可以看到别人的故事欣喜于还有跟你一样起早贪黑,泡图书馆的盟友,可以庆幸还有比自己还懒惰,相貌丑陋,自我的'盟友',只是有什么用呢,只有短暂性的共鸣,类似发现目标脑袋发热的状态,而没有下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你只是那个你。
记住,这不是共鸣,这是一种无形的侵蚀,是一种亚健康的精神状态。再者,即使是写作也不能光讲故事,你可以用实际贴切的故事开头,也要用其它技巧修饰,别让它乏了味。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月亮,个人较喜欢李白的诗句:“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再看看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更有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不要让中国的经典之作只是从前,拿出你的智慧,创新思维,遇见你的花海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