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青
读完欧文.亚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一书,也开启了我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中国人很害怕谈论死亡,即使遇到身边熟知的人死亡,我们与他们的亲人交谈也会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因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以至于人们有太多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但即使你回避它,死神也必会到来,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然终点。
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
死亡之痛
痛苦的根源来源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动物,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死亡的焦虑伴随着整个人生。我们无法忍受生活在恐惧中,于是寻求各种方法减轻这种痛苦,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是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有钱,更出名,或是强迫性的习惯自我保护,或寄托于信仰。
识别死亡焦虑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
米兰.昆德拉认为: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贵穿于整个人生。
1.外显的死亡焦虑,死亡焦虑常常伴随着对于邪恶、遗弃或是灭绝的恐惧。担心自己永远死去,无法复生,死亡让整个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2.隐秘的死亡焦虑,死亡通常以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梦中,被某些生活事件引发死亡焦虑,比如自己身忠重病,身边亲近的人过逝,或难以抗拒的重大威胁事件。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
改变对死亡的看法
1.灵魂的死亡。伊壁鸠鲁教导人们,灵魂终有一死,它将随着身体的死亡消失。他坚信,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我们就不需要害怕死后的世界。
2.完全虚无的死亡。伊壁鸠鲁指出,既然灵魂在肉体死亡时同样死去,烟消云散,死对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我们感觉不到那分解掉的东西,任何感觉不到的东西也就和我们没有关系。因此,为什么要害怕那些我们永远也感觉不到的死亡呢?
3.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伊壁鸠鲁指出,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我们对死后一方的黑暗充满恐惧,却很少想到出生前的黑暗,生前和死后其实并无差别。
面对个人死亡焦虑,如何减轻生命无常的痛苦
1.波动影响,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可以留下某种特质和智慧,比如充满勇气和尊严地面对死亡,为他人传递出好的榜样。
2.活在当下,有许多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死亡,但是却因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而恐惧。应对生命无常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关注转瞬即逝的体验,在“此时此地”充分地活着。
3.成为你自己。“圆满人生”,“死得其时”,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4.人际联结,我们每个人都与其他人紧密地联结着,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是一种强烈的基本需要。但死亡却是孤独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减轻死亡的孤独感。
5.充实你的人生。许多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从未充分发展过自己的潜能,为此深深地遗憾。没有充分地活出真实的自己、放弃了那些能带来快乐和满足的梦想。
假如我们不想有新的遗憾,从现在开始我们该怎样生活?我们会做些什么样的改变?
认识死亡,面对死亡,去体验生命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