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个沉重的词语,在孩子的世界里,它更是遥远而陌生的。家里养的小猫小狗死了,他们会问:妈妈,它们怎么不动了?这时,我们要怎么回答呢?直接告诉他们事实,还是编一个善意的谎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对死亡的理解:
婴儿
死亡对婴儿几乎没什么影响。他们对死亡的反应只是某个记忆中熟悉的人不在了,如果那个人恰好是他的长期的看护人,他可能会产生些焦虑感。也就说,当婴儿逐渐意识到某个人或物体不存在(死亡)的时候,会做出一定的身体反应,而这个反应是潜意识的。
幼儿
幼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区分事实和幻想,所以他们也无法理解“死亡”。他们可能会重复说一些听起来像“正确定义死亡”的句子,比如“爷爷死了,他去了天堂;姥姥离开了,不会回来了等等” 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可能又会说要爷爷抱抱,要姥姥背背。幼儿理解问题的方式是跳跃式的幻想着。
早期儿童
在儿童早期,孩子通常听到死亡这个词,会将它的意思理解为离别或睡觉。他们可能会认知到身体死亡这个事实,但不会将它与生活区分开来。他们认为棺材里的死人也会吃饭、睡觉和呼吸。对于这些儿童来说,生命和死亡是可以等价互换的。他们不会真正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也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会试图将死亡想象成幽灵、妖怪或魔鬼。他们也会将不良思想和行为与死亡原因联系在一起,因此,死亡会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内疚感甚至是恐惧感。但是,随着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他们更能理解大人世界中所谓的“合理的解释”。
大龄儿童和青少年
大龄儿童和青少年已经能完全理解什么是死亡,因此他们也是最难面对死亡,最不愿接受生命会终止这个事实的。
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死亡”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命都是有始有终,就像花到冬天会枯萎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没有人能抗拒,不管我们有多爱一个人,都会有分开的一天。但这天会来得很慢很慢,在帮助他们认清死亡这个事实的前提下,要告诉他们不用为此担心。
如果身边有亲人去世了,我们不用回避谈论他们,更不要急着把他们的痕迹从家里抹去,对孩子来说,死去的亲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纪念亲人,同时告诉孩子,尽管他失去了一个亲人,但是其他人都会继续陪伴他,保护他,他不是孤单单的一个人。
要不要带孩子参加葬礼?
首先是征询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愿意去,我们要先给他们解释一下葬礼上会发生些什么,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很多妈妈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哭,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哭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一种情感的表达。但是,无论我们有多伤心难过,都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能照顾好他们,给他们安全感。
要注意的是,在葬礼上妈妈们如果不能做到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也要找个孩子熟悉信任的人陪着孩子,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待着。
珍惜生,但不畏惧死
我们不能把死亡说得很恐怖,很纠结;也不能把死亡说得很美好,很飘渺。作为父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死的人没有知觉,什么都不能做(或者简单的向孩子介绍一些美好的生平事迹),但活着的人,会继续通过扫墓鲜花等方式,纪念他们、不会忘记他们。通过这种直白但明确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感谢父母、感激每个擦肩而过的生命。
当孩子主动提及“死亡”这个话题时,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念: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思念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