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结尾从来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作者不会再写多余的笔墨,听故事的人也不会主动去想王子和公主今后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非曲直你我他。这是生活的真相,残酷而冰冷。它不会纠结于每个人的立场从中调和,反而倾向于把爱恨情仇交织成互相对立。于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这样的惆怅,“如果我们一直能像当时那样该多好!”
美好的东西,远远的看着就好,离近了,就多了瑕疵。
譬如友情——
社交软件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距离,可对于心理距离,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改善。知音难遇,情谊难求。渴望身边能有三五好友,失落时给鼓励,困难时伸援手,开心时共分享的冲动,强烈地充斥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一旦出现了可以交心的人,欣喜之余,也会多几份无措与恐慌。
会开始想着如何维持这段关系,会开始想着做些什么事情来显示自己足够关心对方,会开始担心失去和分别……想得越多,做的越多,错的也就越多。就像你种下一朵娇艳欲滴的花,修剪过密,浇水过多,那么枯萎,反而会早早降临。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不可能如你想象般地十分了解对方,你也不可能让对方完全活成你想象的样子。因此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会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牢不可破。
有时,你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好了,于是说话不加注意,办事不经大脑。可能无意间的什么动作,你就在对方心中扎下了一根刺。而你却浑然不知,依旧自顾自地添油加醋。
有的刺比较浅,朋友人又很宽厚善良,自己默默地就给拔了出来;
有的刺扎得深了,拔不动,那就主动不断说服自己,用心头肉来勉强遮掩住。
但无论拔不拔得出来,痕迹是不会愈合的,那种疼痛的感觉也不会完全消失。心脏的面积就只有那么大,终有一天,会超过可承受的上限。一言不合就决裂,不是个段子,而是个悲剧。
在电影《七月与安生》里,七月和安生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上学,一起违反学校纪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甚至一起洗澡。她们做了朋友之间能做的所有事,其间也有包容,有理解,可终究两颗心之间还是有了隔阂和距离。深深思念着彼此,但是见面又忍不住争吵。可能真的只有七月死了之后,她们的灵魂才是一体的。
像七月和安生这样相识20多年的朋友还无法真心相知,更何况我们生命里那些一年,一个月,一星期,甚至一天的萍水相逢?
不信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对自己的好朋友究竟了解多少?你认为他(她)喜欢的东西是他(她)真正喜欢的吗?即使之前他(她)确实是喜欢这个,那么现在呢?人都在成长,都在改变,而我们对好朋友的印象,往往变得没有那么快。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割袍断义,大喊着“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故事了。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生命,交朋友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着。远古时期是为了能一起打猎,填饱肚子;现在是为了抵御孤独、困苦,填补心灵。没有建立关系的时候会心心念念,而关系一旦自认为稳固之后,惰性抬头,你会懒得投入精力去探察对方的变化和需求,自身的行为也会开始逐渐肆无忌惮。于是最后以关系崩溃落幕。
这或许就是友情的真相。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太悲观,太消极,不过万事万物都是从出现便意味着死亡,而且错误的折腾往往会加速灭亡的来临。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从个人层面来说,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但现在非正常死亡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包括死于医源病的数量;
从公司角度来谈,现在世界500强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5年,而任何一项错误的决定都有可能使商业帝国轰然倒塌;
再往大了说,宇宙大爆炸催生了无数的奥秘与文明,但整个宇宙最终的状态会是热寂——整个宇宙中将不存在任何生命。而人类如果想干预这个过程,很可能会减少地球的寿命。
那是说我们就该活在绝望里吗?当然不是!
清楚真相的目的不是为了恐惧,而是为了帮助自己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那么对于友情,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老庄的无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做的智慧。
当我们收获一份友情的时候,能否不以自我的视角去做一些自我感动的事情?而是多去听对方怎么说,多去看对方怎么做,多去体察对方真正的喜怒哀乐;
当我们收获一份友情的时候,能否不去肆无忌惮的作弄,还以“朋友之间就该这样”为借口?而是多几分尊重,多几分体贴,让友谊的小船不因自己的任性(“率真”)说翻就翻;
当我们收获一份友情的时候,能否多去想想自己究竟给对方带来了什么,而不是想象对方应该会给你带来什么;
而当一份友情渐行渐远的时候,能否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承认对方给自己带来的经验和帮助,而不是无尽的伤痛和苦楚。
越是珍贵的东西,越应该远离。这不是让你自我封闭,而是说当你怀揣一份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去对待珍贵的人和事时,生命中自然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缺失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