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太年过40后觉得越来越烦恼,她那16岁的女儿不知是不是真的中了青春期的邪,越来越不听她的话了,而且还喜欢什么事都和她对着来。就在昨天,她还因为要求女儿穿秋裤再出门女儿死活不肯而说了她几句,闹得晚上女儿放学后还赌气不肯和她说话。晚饭后周太太在卧室里和周先生忍不住抱怨“你也不管管你女儿,最近也不知道吃错什么药的脾气大得很,早上让她穿个秋裤非得臭美嫌穿得显胖不肯穿,说了她两句还不爱听,晚上回来连句话也不说。“周太太抱怨的闸门憋了一天一旦开启可不能轻易关上,她看到周先生边看着报纸边应付地回应了两句心里的怨气就更重了,不爽的矛头也顺便指向了周先生——”哎哎我说话你有在听嘛,天天端着个报纸搞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得,实际呢?哼,也没看见几个本事,女儿女儿不会管,上班上班钱也就那两片钱。一天就跟你说这两句话还跟个大爷似得装聋作哑……“就这样,周太太靠着这连珠炮的口才成功把周先生说得啥也不想听不想干,直接关灯睡觉。
周太太一肚子憋屈还没发泄完就被迫中止,于是她只好在第二天上班时再次找同事诉说心中苦闷:“我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吗,结果呢,他们谁都不理解我!“
周太太的故事其实也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的故事,尤其是对于很多母亲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女性一旦成家生子后,便彻底全身心地投入家庭,忙上忙下地做家务、照顾丈夫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的一切重心都围绕家庭,并且是围绕丈夫和孩子展开,甚至几乎完全失去了个人空间。她们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丧失了自己的独处空间,甚至将人生目标也全都寄托于丈夫和孩子的身上。她们是这个家庭最大公无私的奉献者,她们最喜欢摆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这句话的逻辑是怎样呢,说这句话的人,着重在强调个人的奉献和利他精神,表达的无非是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我所做的全部,都不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为你做了这么多、牺牲这么大、如此甘于奉献,你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感激我;而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既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利益,那么基于这个无私的出发点,即便我所做的有可能不对,你也不能够责备我,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你就是没良心的白眼狼。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句话真的超万能的,一下子就堵住了对方的喉舌难以辩驳,毕竟谁也不想承认自己是忘恩负义、没良心的白眼狼。
然而什么都不要,一切为了家人的奉献者真的是如此不求回报吗?让我们再看看这句话背后的隐藏逻辑,这句话同时也是在表达,既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那么你就没理由拒绝我的好意——我心甘情愿为你全盘奉献,然而你也必须得全盘接受我的奉献,这是什么呢,这其实是典型的边界模糊。奉献者因为希望尽可能无私地奉献,所以她忘我地投入,牺牲了个人边界,但同时,她也要求她的家人不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边界。周太太认为要求女儿穿秋裤去上学完全是出于对女儿身体健康的考虑,但女儿非但不感谢自己的关怀还任性顶撞,这令她非常不忿——可以看得出,周太太的这种对家人的关怀照顾其实是有一个隐性前提的——她的女儿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因为周太太早已安排筹划好了一切,作为家人只有接受并心存感恩才是对的。这就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以爱之名的绑架,并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奉献者耗尽力气身心疲惫只为了证明自己的爱,然而另一边被爱的人却也因为需要不断地接收这个剂量过多的爱而感到自我的心理边界被一再地受到挤压,一旦挤压的力度过大让被爱的一方感受到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他不仅难以心怀感恩,甚至还要“以怨报德”,全盘拒收这太过负担的爱意,因为自我保护是比爱更加本能的行为反应。
其实爱为什么要以这么痛苦这么壮士断腕的方式进行呢,如果周太太稍微降低些对家庭的投入程度,有更多的时间来装扮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或是读书旅游等方式进行自我建设,难道就会丧失周先生和她女儿的爱了吗?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并不等于不爱家庭,也不是所有的爱都要通过彻底奉献才能被证明。而如果周太太一味不变,则很有可能陷入家人不领情、感到付出不被理解的不甘心、通过抱怨发泄不满、加剧家人的负面体验、再度付出再度不被领情、再度开始新一轮的抱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
松开爱的捆绑,爱不一定会溜走;但不松开,爱与被爱的双方都会在这难以抵抗的捆绑中窒息。看在爱的份上,放他人一马,也放过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