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下午,发生了一件小事。但是,这件事却触动了我,令我的自恋碎了一地。
正视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几乎过了一个月,我才能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我看见了奴性人格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想找两个孩子帮我把练习册拿到教室,叫组长在上课前发下去。
在办公室的门口等了好一会儿,都没看见认识的孩子,我只好找其他孩子帮忙。
一个男孩从楼梯迎面而来。我一脸灿烂地跟他打招呼:“同学,你好!可以帮帮忙吗?”他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回应,掉头上楼去了。
接着,又出现了两个结伴而行的女生。我微笑着对她们说:“两位同学,你们好!可以帮帮忙吗?”她们竟然看都没看我一眼,就继续往前走了。
我非常诧异,转身对办公室里的同事说:“这些孩子真奇怪!我跟他们打招呼,他们竟然不理我。”
同事回答:“因为你太客气了。你应该这样说——喂,你过来!”
“真的吗?”
我决定试一试。
这次,我看到另外两个女孩,就直接对她们说:“喂,你们过来!”结果她们竟然真的就向我走过来了。
我请她们帮我把练习册拿到四楼,并向她们表示感谢。
她们走后,我就问同事:“为什么这样叫,她们就会过来?”
“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了老师的命令。你这么客气,她们认为你不是在跟她们说话。”
那一刻,我不禁愕然:他们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却已经习惯了别人对他们呼呼呵呵,而不习惯别人对他们以理相待。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一颗自尊的心?怎么可能有一个独立的灵魂?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所做的竟然是培养孩子“唯命是从”的奴性人格,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二、我对奖惩的反思
可是,认真想一想,自己以往所做的,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虽然,我一直奉行“严而不厉”的原则,很少严厉对待孩子、极力避免伤害孩子,但是,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就是服从规则,服从管理。
我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非常正当、异常充分的理由:因为所教的班级都是大班额的,最少的都有近50人,有近十年时间甚至一个班有60多人,如果不抓好纪律,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我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对安静、专心的孩子,给予口头表扬、盖奖章、拥抱、亲吻、发表扬信息给父母、发奖状等等奖励。
我一直自豪于自己是个以鼓励为主的老师。但是,下面的故事却令我对奖励产生了怀疑。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明白了:奖励也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表现型和讨好型人格,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中,无形中被别人掌控,成为盲目顺从的人。
此外,每个人都拥有不易觉察的全能自恋。所以,当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时,维护权威就成了条件反射。
对说小话、开小差的孩子,我会用眼神暗示、点名批评、面壁反思等方式进行惩罚。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呵斥、威胁,不经意间,就会漠视孩子的自身尊严和个体权利。
1月12日上午,我一走进四4班教室就发现有孩子打架了,两个孩子不仅有皮外伤,还将对方的课桌踩烂了、将对方的书本撕烂了。
两个孩子被带走了,其他的孩子却仍然因为这件事而兴奋着。
我想乘机教育他们,就问:“请你们好好想一想,他们俩打架,谁赢了?”
我让孩子们讨论了几分钟,再请他们举手发言。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愿安静听别人说话,七嘴八舌抢着说,有的还又嚷又叫。
那是期末考试之前最后一节课,我不想浪费太多时间,但孩子们说个不停,令我焦虑;
有的孩子胡乱说话、唯恐天下不乱,令我气愤;
我提醒他们安静时,他们不听,让我觉得他们不尊重我,于是恼怒;
最后,无法控制课堂的无力感让我心烦意乱,最终大发雷霆。
孩子们在我暴跳如雷的训斥中鸦雀无声。
所以,从表面上看,我是个尊重孩子的老师,但是在潜意识深处,我却希望孩子听话、变成我想要的好孩子,否则,我就会施以惩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个孩子为了趋利避害,学会了察言观色、听命于人,几年之后难免就形成习惯了。孩子在学校呆十几年,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可能就植入了他的潜意识。
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觉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惩罚会导致“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屈从”,还会导致“只要逮到机会就反叛”的行为不当。
温尼科特说,攻击性是天然的活力。
但是,孩子们一旦表现得过分活跃,就会受到成人的压制和惩戒。
孩子们由此认为:攻击性是不好的东西,不能随意释放。于是,他们一宣泄攻击性,就会用不好的方式来表达,此时的攻击性就严重偏向了破坏性。
攻击性爆棚的孩子就这样被培养出了。
两个孩子的打架事件就是最好的实例:
那两个孩子还不算是特别顽皮的孩子,只不过相互之间不小心碰撞了一下,就发生了口角之争,接着大打出手,最后相互报复。
由此可见,奖励和惩罚所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盲目顺从的孩子,小部分是行为失控、极端叛逆的孩子。
三、我该怎么办?
武志红老师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但是,孩子们因为顺从而得到奖励、因为不顺从而受到惩罚,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就会变得困惑而可怕,最终成为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
他们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将无法体会按照自己的内心感觉把事情做好时那种由内而发的享受感,从而失去生命的馈赠。
所以,能为孩子们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们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那么,如何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促进性环境,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呢?
我找到的答案是:实施正面管教。
比如,在上周五的事件中,我可以做出以下改进:
在大家都平静下来时再讨论问题;
发觉自己快要暴怒时,可以暂时离开教室一会儿,让自己梳理一下感受,平静下来,然后再决定该做什么;
看到孩子们非常吵闹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问问题:“你们有多少人认为我们现在太吵了?你们有多少人认为现在足够安静?你们有多少人认为我们现在是尊重别人的?你们有多少人认为我们现在不尊重别人?”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们停下来思考,并采取下一步的行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逐步教会孩子反思和自律,帮助孩子形成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控制点;
当孩子们安静下来之后,可以通过探询来促进沟通:“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感受?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令孩子们明白:每个人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复盘,以便每个孩子都知道打架事件是如何升级的,并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作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尝试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推论能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我可以将相互尊重与合作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
只是,由于个人能力不足,要将好的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还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充满艰辛的、迂回反复的旅途。
但是,我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和践行正面管教的理论和方法、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模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良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