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说:“圣贤并不是没有功业和气节,只是他们能遵循天理,这就是道。他们不是因为功业气节而获名于天下的。”
“‘发愤忘食’,是因为圣人的志向就是这样。确实是没有终止的时候。‘乐以忘忧’,是因为圣人的道就是这样,确实是没有悲戚的时候。恐怕不能用‘得’与‘不得’来解释了。”
“遵循天理”是圣贤所遵循的第一圭臬,而功名事业以及个人的气节等等,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他们的重要性不能凌驾于“遵循天理”,也就是不能凌驾于“道”。
朱熹评说孔子在还没有找到“道”的情况下,就发愤忘食,在找到“道”的情况下,就乐以忘忧。
王阳明则不同意朱熹认为的孔子还要分“得(道)”和“不(得道)”观点,他认为孔子的发愤忘食,并不能说是因为得不到“道”还在那里玩命去找,而是一种出于“道义”的、出于责任感的、自觉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乐以忘忧也不能说是因为到“道”了才快乐得将忧愁忘记了,而是说在孔子成为圣人后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快乐感是贯穿于老夫子的身心的,而且这种快乐和发愤是并行不悖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依据阳明先生亲身实践的体验来谈,功夫间断不是小问题,而是会导致“知之全体”无法达成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