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9 #251以人为镜
21:54pm-23:07pm(1891/1h)
今天任丘天气跟前面30多天的天气一样,没有太多变化,记下日期时,想到这个月就快结束了,心里有些恍惚。昨晚头脑被震醒后,神经自动上了发条,开始有节奏地转动起来,算是一个好的信号,试图去审视那些不安全感,这样的自己我是我不喜欢的,当我不喜欢自己时,别人或许也不会喜欢的。
周一,正常工作,去工作室,开始收尾工作,一切进行地还算顺利,下午的讨论因为一个不确定因素而陷入僵局,甚至三人的脾气和情绪似乎都进入了最高点,好像下一秒就要爆炸了。根源也很简单,所有人的观点立场不在同一个假设前提下,由此发散出去的想法也都南辕北辙。终归,绕着绕着,主题还是回到了原点,每个人都钻进了各自的牛角尖。
在陷入僵局时,深刻地理解到人类之间沟通的困难,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及语言的局限性,甚至有些绝望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时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的。大多数的讨论都是我和阿东在进行,倩倩始终保持沉默不说话,必要时会充当翻译官,用大白话去解释并试图让所有人都保持在同一理解频率上。
结束讨论时,三人都保持沉默,不再说话,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疲惫,倩倩身上的低气压被化作踩油门的动力,回家的路上,车速比平日里都要快,先前的沉默也都被轰隆隆的声响取代。回家不到十分钟,短暂中场休息后,阿东又打来电话,重新整理思路,在期间,倩倩作为"局外人"冷静地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重新把我们拉回主题,把质疑都转换成为肯定和信心。
电梯里,问倩倩,"如果撇开所有理性分析因素,你觉得能成吗?"倩倩肯定地说"我觉得能成","那就好"。终究有一个人的直觉判断是对的,这事儿也就暂时放下了。
下午因为连续几小时的讨论,精力被消耗大半,回家后看了一集关于财税报表的公开课后,眼皮几乎是要闭上了。半清醒的状态下去晾衣服,顺便给倩倩把干净的衣服收起来送进房间,又说起了下午大家钻的牛角尖,脑子又开始清醒。我意识到自己在表述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并且非常爱,或者是超级爱用打比喻的形式去解释问题,这里的比喻无法实质性地解决问题,而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辩解欲。
需要化繁为简,从中剥离出核心问题,直接表达,在表达意图上是一致的,在表述方式上则存在一些BUG,老是抖包袱是无效的。每次,当三人的思想分散在宇宙四处时,自己就不自觉地急于去辩解,求证,说服对方,这是要万分警醒自己的。尽管自己非常乐于跟别人聊天,也非常愿意去听别人的观点,观点一致或雷同时,心中自然是欣喜的。只是当听到别人不能接受我的立场和想法时,心里就开始着急,想要快速搜寻证据,摆事实,讲道理,打比方给对方。
昨晚和阿东的聊天就是如此,在自己的观点被质疑之后,就开始反思自己的逻辑是否存在问题,陷入自我怀疑的局面。自己一直以为的坚定立场就被立马打碎,且碎成一地,不要试图去说服对方,那不是我该做的工作,我能做的是给别人以启发,抛出我对这个宇宙世界的思考,至于他们能接收到多少,就不再是我的职责了。
日日思考,日日反思,脑子放着不用就钝了,而自己又一部分快乐的来源就是"假装在思考"。
洗澡时听播客,听以前张潇雨和何峰的聊天,尽管已经听过一遍,再听时依旧会有新的收获,脑子里库存的观点需要时不时地拿出来晒晒太阳,见见光,装回大脑时就又可以发挥效用了。
【化解】
洗澡时想到的一个自我故事合理化,当我知道女朋友很忙时,我试图宽心地不去打扰,一来是我也觉得工作繁忙时被打扰是件很糟心的事,要腾出时间来聊天很浪费时间,且又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二来,工作忙碌时,人的情绪点会集中在正事上,分散出一来聊天的质量较低,回应互动也很慢。那么,我是更在乎沟通质量还是联系频次呢?我想应该是前者,那为什么在受到质疑时,我会惶恐地关注频次呢,而忽略掉我本以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没有想到很好的解释,但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在于,"害怕不能被接受",且是"害怕不能被你误以为能接受你的人接受"。对方是我在乎且信任的朋友,我本能地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被"信任的人"认可,而不是遭到惊诧的目光,然后再摇摇头。不是我没有十足的安全感,而是我的安全感被悄然替换成"被人接受认同",就这一点来说,自己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洒脱不羁,还是会在乎的人和点。
所有的信任都是有默认前提的,前提,假设和方向都不能偏,所有的行为判断都是基于一个我们认为正确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回到问题根源,只要确认我的假设前提没有偏差,那一切都好解释了,自我矛盾化解,世界和平。
对了,今天出门在楼下看到一辆特斯拉,觉得特别酷,当然更多程度上是爱屋及乌,因为Elon Musk是个特别酷的人,如果要买车就买特斯拉吧,因为还有无人驾驶功能,不会开车也没关系啊。
With or without you, Life is still going on.
With you, life may b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