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就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个装备,人就更强大一些,所作所为就会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之上。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只要它能够与另外的技能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多维度竞争力”。普遍认为是“闲情逸致”的“琴棋书画”,你仔细想想看就知道了,精通这些技能的人,把它们背后的思维模式拿出来做别的事情,一样是高手,甚至会“一上来就是高手”,做事的节奏感,看事的大局观,攻城掠地的战略与战术…… 哪一样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呢?
上个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人(比如我),长大过程中都听说过英语的重要性,也都学过(可惜学了十几年可能连门都没入过)…… 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认定“其实学了也没啥用”;也有不少人将信将疑地“学”了一阵子,最后得出结论,“我就没有语言天分”;反正到最后,只有极少数人真正精通 —— 可事实上,英语这东西,也用不着“精通”,只要够用就行啊!后来呢?上个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人,在 90 年代大学毕业,那时候谁都没预见到再过 10 年,全国人民都有机会出国旅游!到后来真的自己也有机会出国旅游了,发现自己“只能跟团走”了,为什么?因为半句英语说不出来,不认识几个单词,自己走出去,是瞎子、是聋子、是哑巴,显得跟傻子无异。
可是,后悔来不及了 —— 时间在惩罚愚蠢的时候,只能毫不留情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尴尬。
市面上有很多书,书名模板是,“…… 从入门到精通”,基本上都很畅销,换句话讲,就是买回去的人不少。可实际上,坊间有另外一个戏谑,说这种书,其实是标题党,真正的书名模板应该是:“…… 从入门到放弃”。那么,这到底是作者标题党的问题,还是读者自身的问题呢?
答案非常肯定,肯定不是作者标题党的问题,肯定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问题 —— 为什么?因为就是有读者最后真的学会了,真的学好了,真的精通了,尽管这些读者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可问题在于,古今中外不是都一样的吗?在任何技能上,从来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达到精通的境界,最后能做到技压群芳的人,逻辑上讲都必然是极少极少数。
终究有些人走到了最后,可更多的人(比如那些最终觉得“然并卵”的读者)究竟错在哪里了呢?或者说,他们究竟差在哪儿呢?
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在于:
他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境界的唯一通路。 卖油翁所说的“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用今天的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至于重复需要多少次,因人而异;而关于“建立一个好习惯需要 XX 天”的说法,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事儿没有通则,就是因人而异。另外,也跟基础有关,同样是从头开始学弹吉他练习指法,钢琴师和建筑工建立同样模式的“神经元联接”,所需要的重复次数肯定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有很多人开车。从刚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开车这东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用不着“精通”)…… 在这过程中,所有人都一样,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 —— 到最后,大脑已经把那方向盘、那刹车和那油门(现在我开特斯拉,就没有“油门”了,只有“电门”)“内化”成了自己的“器官之一” —— 当你需要左转的时候,你完全是靠“条件反射”做完一切的,瞟一眼反光镜,脚踩刹车减速,方向盘以合适的速度左转合适的程度,转弯完成后略微松开方向盘让它自己“回轮”,在车头方向已经摆正的时候你又下意识地握紧方向盘,右脚从刹车早已恰当地松开,踩到油门(或者“电门”)上,逐渐加速…… 那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那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你的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任何工具都一样,一经熟练使用之后,都会被大脑“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大脑里,有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神经元间联接形成并固化,直至无法消失。
更普遍的例子就是手机上的虚拟键盘。事实上,移动电话被智能化地变成大屏幕之后,手机早已经成了所有人的“身体器官”之一(你想想看,人们丢手机的频率都普遍下降了,因为“机不离手”)。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还要盯着虚拟键盘打字,现在呢?现在你基本上是想到什么按出来的就是什么…… 我把这个称为“工具的内化”,很神奇。
很多人小时候并没有养成什么兴趣爱好,是很吃亏的(究竟有多吃亏,他们一辈子没有机会体会到)。我自认很幸运,琴棋书画都沾了些边。刚开始弹吉他的时候,有些难度高的地方,感觉怎么弄都过不去(注意,那只是“感觉”而已),坐在那里生闷气,父亲看到了就乐,说,放慢一倍速度就简单了,然后重复很多遍“手指头就记住了” —— 这个说法我永远都忘不了,不是“你就会了”,不是“你就熟练了”。而是“手指头就记住了”!
后来我发现手指头确实能记住很多东西…… 比如,许多年后我在背单词的时候,经常是边看边读边敲键盘,结果,手放在键盘上,那一长串字母瞬间就飘了出来,可若是拿起笔想在纸上写出来,竟然要回忆半天才行!
记忆中比较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初中的时候,有一天读课外书,“黄金分割”这个概念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我就想,要是我能凭直觉就能分出 0.618 这个比例就好了…… 于是我琢磨了一个练习的方法,找来一堆卡片;凭感觉画一条线,然后跟一张已经在 0.618 比例处画好了线的卡片对比;反复画了一下午,“手指头就记住了” ,貌似“眼睛也记住了”,反正伸手随手一划,那条线基本上就是 0.618 那个比例所在的地方;后来又换各种尺寸的卡片划着玩…… 后来这成了我跟同学炫耀的一个资本,算是“绝技” —— 可那只不过是重复没多少次的结果而已。
当然,那时候脑科学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很多科学解释尚未出现,所以我们这种人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去解释这种现象。现在已经了然,其实那并不是“手指头记住了”,而是 “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了” ,进而甚至会产生大脑将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内化”的神奇效果。
除了低估重复的必要次数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使人们半途而废:
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
首先,任何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或者说子技能)的集合;其次,大多数技能若是单拿出来,独立作用并不大,都需要与其它某个或者多个技能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这就好像学素描的时候,虽然只用一纸笔而已,但事实上有很多子技能。比如,起码有这么两个:
- 画直线
- 画圆(圆又分为两种,正圆和椭圆)
任何一个擅长画素描的人,最初的几个月里,这三种线条都可能要累计画上几万次…… 直到不借助任何工具单手执笔,“随随便便”就画出标准(或者比较标准、相当标准)的直线、圆圈与椭圆 —— 如此这般,他们能随手画出任何几何图形。
当然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子技能,他们要研究透视学,他们要研究光影,他们要研究笔触轻重之间的微妙差异……
进而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于掌握某个单项技能,而是掌握多项技能的同时,再把这些技能配合起来使用。
拿写作作为例子。写作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那真的很难。说它简单,那是在熟练之后 —— 其实,任何技能熟练之后,都是实际上很简单的;说它难,很难,是在尚未熟练之前,因为要有太多子技能需要学习需要熟练: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 然后还要把这些技能全部用上,还要恰如其分地用上,巧妙地配合 —— 你说能简单吗?
所以,很多人无论学什么都一样,很快就放弃了,事实上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差太远了,所以根本达不到神经元之间建立强联接的地步,当然也就没机会体验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可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快就放弃呢?很简单,基于种种原因,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个技能!
同样由于之前并没有真正掌握过、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个技能,所以,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任何一个技能都最终是“复杂的集合体”,于是,总是倾向于低估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所以总是“拿着苍蝇拍打坦克”(不是“拿着大炮打蚊子”),你说失败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吗?
事实上,有过哪怕一次经历就好了,因为在那过程中,自己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到熟练的,是重复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内化”的 —— 于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显得”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耐心……
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耐心”这个词不太准。对于痛苦,大家都没有多少忍耐能力。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能看到希望;反过来,被描述为“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绞尽了脑汁”也看不到半点希望。所以, 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于是,“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个技能”,其实是所有人在任何技能的习得(熟练、精通)之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最终能够到达重点的根本 —— 有过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
所以他们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受自己的低下,忍受(或者说抵制)各种各样浪费注意力的诱惑 —— 甚至干脆根本不需要忍受,因为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长之外的任何东西?
也同样因为之前的经验,他们会有意识地呵护他们心中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那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比命还重要 —— 没有了它,命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次,毕加索在咖啡厅里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在餐巾上画了起来。邻座有个女人看到了,觉得他画得真好!几分钟后,毕加索咖啡也喝完了,准备走了,于是,准备扔掉那条餐巾 —— 那女人开口说,“能把那餐巾给我吗?我出钱买好了!” 毕加索说,“当然可以了,那你要支付两千美元。” 那女人懵了,“啥?!你画那东西只不过用了两分钟而已!” 毕加索回答道:“夫人,并非如此,那耗费了我 60 年。”
哈,下面这一小段话,对我来说,也是玩笑也不是玩笑:
我这个专栏至少应该卖 2000 美元,因为每篇文章,都不是几分钟写出来的,都是二十多年才搞出来的东西……
话说回来,你现在知道什么最重要了吗?
希望。
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希望?希望的通俗定义很简单,“ 相信明天会更好 ” —— 就这么简单。当然,需要再精确一点的话,就是,“ 所谓的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 这里的重点是,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的,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的 —— 尽管还有运气因素;但若是反过来看,一旦放弃了行动,那么,明天变坏直接就是确定的,100%,没有任何例外。
让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与行动” —— 对,就是我们每篇文章后面的若干问题之前的“标题”。我们这个专栏的留言数也许是所有付费专栏中最多的 —— 换言之,某个意义上来看,付诸行动的人,在我们这个专栏的读者群里比例格外的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这里有更多的人的明天会真的更好 —— 就这么简单。
若是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希望”这个东西 —— 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然而,希望就好像是烛光,常常非常微弱,所以也需要你守护。只不过是一阵风来了,它就被吹灭了,怪谁呢?应该怪自己,那是你不对 —— 你的责任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
今日得到总结:
1、时间在惩罚愚蠢的时候,只能毫不留情 。
2、在任何技能上,从来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达到精通的境界,最后能做到技压群芳的人,逻辑上讲都必然是极少极少数。没有走到最后的人错在哪里:低估重复的必要次数;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
3、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境界的唯一通路。
4、任何工具都一样,一经熟练使用之后,都会被大脑“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大脑里,有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神经元间联接形成并固化,直至无法消失。
5、首先,任何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或者说子技能)的集合;其次,大多数技能若是单拿出来,独立作用并不大,都需要与其它某个或者多个技能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6、“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个技能”,其实是所有人在任何技能的习得(熟练、精通)之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最终能够到达重点的根本 —— 有过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
7、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的,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的 —— 尽管还有运气因素;但若是反过来看,一旦放弃了行动,那么,明天变坏直接就是确定的,100%,没有任何例外。
8、若是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希望”这个东西 —— 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
思考与行动
1. 到目前为止,你真正掌握的、熟练的、甚至精通的技能是什么?掌握它的经历,对你后来习得其它技能有什么样的帮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帮助?
到目前为止,完全熟练和精通的技能是没有的。相对做的有成绩的工作是淘宝客服工作,特别是售后处理,99%都能完美的处理好。
淘宝售后技能,1是要打字要快,2是要快速的掌握对方的心理,3是要1-2次的试探知道对方处理的期望值,4是用对方舒服的语言谈妥。
为了习得快速的打字,以前经常会每天抽2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不会的字练习一下,然后打一篇文档。当日工作结束后,会把当天遇到的异常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在纸条上贴在电脑上面,每天都看一下让自己深刻的记住处理方式;语言技巧在每次使用后, 自己都会记录一下,哪些客户类型,对应的最快的处理结果什么。在经过反复的练习后,现在是闭着眼睛都可以把所有的售前和售后工作做好,已经相当的熟练。
目前这个技能对于我学习其他技能还没有起帮助或者说起不可或缺的帮助,因为客服工作是每天都会接触的工作类型,所以自己会刻意的练习和提升。而其他工作,自己懒惰的原因,并没有练习到足够多次,也把其他技能看成独立的技能,收效不大后自己就没有再去提升。
2. 你之前一直想学但没学成的技能是什么?问问自己,当初练习重复次数够多吗?又,你是如何低估任务复杂度的?如果让你重新评估,你会做出怎样的判断?
之前一直想学的是运营,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当初练习的重复次数是不够多的,自我满足的点太低,当看到有了效果后,就觉得不错,然后就不会再去提升,获得更大的效果。淘宝运营是随着淘宝平台变化而变化的,自己跟不上变化,最后凭经验和不足的练习,难以跟上发展,最终就没有成效,就没有兴趣再去钻研了。
如果让我重新评估,我会判断出自己练习的次数是否和客服工作一样多。自己练习的时候,是否有和客服,产品,美工设计等其他技能进行综合练习,综合考量。我最终没有做成功的原因是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够,思考的深度不够,练习的次数不够,还有失败后,自我的再上路的勇气也不够,更不是淘宝发展的太快,而是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运营,并把运营的知识不断的使用,不断的更正,也不断的提升。
3. 你现在已经知道希望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了,那你是否应该花时间琢磨一下,琢磨出一套方法论,去保护自己的希望,是不是?
001、选一个技能,快速的入门,快速的渡过笨拙期,让自己掌握少量必要的条件,不断的花时间在更正和提升上,让自己至少有一次学会,熟练、精通一个技能的经历,为自己的希望注入信心和经验
002、让自己希望习得的技能到处去用,不管用的好与不好,就像客服打字一样,刚开始打字慢也处理不好客户售后,用的多了,自然就会收获非常多的经验,也会在用的过程上收获成功的正反馈,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做的更好。
003、加入做这个技能的有效社交,不断的与更优秀的人链接,也不断的为这个社交群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在技能社群里面有自己的价值给予,价值给予的同时,自己也是不断强化自己成长的过程。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一个奉献的伙伴,自己在群体有了归属感,才会更加的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会更加的有热情朝这个希望去努力。
004、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希望。就像海贼王里面的路飞,从小三兄弟里面他是最笨的一个还老闯祸,长大了不会煮饭不会航海不会使剑,但是他不所别人嘲笑,也不管自己多弱,他的愿望就是做海贼王。遇到伙伴也说,遇到陌生人也说,遇到敌人也说。不断强化自己的希望,会让自己对希望更加的清晰,也会更加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