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门金融学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写下这些东西,一方面是通过输出内容来温故知新,另一方面也想记录学习时的思考。在金融学的研究里,学者们发现,单身的男性更加过度自信,所以亏损会更多,所以要克服这种过度自信,就要在投资决策上多质疑。
金融的本质
上学的时候学的是金融这门专业,但是即便大学毕业之后,你要问我,什么是金融?我可能也没办法很清楚的解释给你。现在我想,金融的本质就是对未来时间进行深度加工,通过风险共担去创造,在关键时刻集聚资金的技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而中介结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银行、投资银行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们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维持市场运行。当然了,信用评级机构,金融监管也是中介机构,目的也是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
银行
首先来说银行,银行体系,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处于一个枢纽地位。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进行信用创造,调控经济。国家首先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然后通过商业银行的体系吸储放贷,这就像一个巨型的水利工程,央行是水库,他发行的法定货币就是水库里的水,而商业银行就是中途大大小小的送水站。这个水利工程有两个大的闸门,一个叫存款准备金,一个叫基准利率,他们一个通过控制资金的量,一个通过控制资金的价格,调控着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和经济冷热。银行的的作用犹如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般来说如果人的身体某个部位出了问题,我们只要针对那个部位开方抓药,而如果这个循环系统出了问题,那肯定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就是为了保障银行体系的平稳运行而生的。
投资银行
接下来是投资银行,现在的投资银行是不做银行业务的银行,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共存于传统的银行业务中间。但是这样一来有一个问题,存款本来是要取得稳定的低收益的,但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没有分家,所以这些存款流入了高风险的股市,结果美股崩盘的时候很多小银行相继破产,搞的投资者和储户都血本无归,所以美国政府出台了法案要求分业经营,所以1934年之后,投资银行开始独立商业银行而存在。投资银行天生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监管限制比较少,所以他们会更善于金融创新,像货币基金、资产证券化、风投创投等这些金融模式,最早都是起源于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就像是婚介市场的媒婆,将别人家的闺女嫁出去。媒婆的专业程度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人脉,二是专业能力。投行通过专业的能力,完成姑娘的的“简历”,即招股说明书,最终帮助企业成功上市,也就是将姑娘成功嫁出去。
兼并收购
投行最传统的一个核心业务是兼并收购,一方面,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改善公司的治理,产生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但是另一方面,并购造成的多元化经营也可能导致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的情况,所以要进行瘦身,这就使得出售资产、企业再婚成为更大的需求,促使投资银行家把兼并收购发展成一门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兼并收购中有一种特殊的收购,杠杆收购。杠杆收购其实就是借钱购买企业,取得企业的控制权。这个模式能够使企业主在套现的同时保持经营权,然后借款人能够取得稳定的利息收益,投行在这个过程中四两拨千斤地取得了企业的控制权。所以,可以构成一个三赢的局面。但是只有那些杠杆适中,企业经营有方,公司现金充沛稳定的企业才会有这种共赢的局面的产生。市场上的并购既有和平的协议收购,也有不经过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的恶意收购。那么根据不同的法律环境,企业可以选择使用毒丸计划、白衣骑士、金色降落伞,还有皇冠明珠自残计划等等的策略来应对恶意收购。
资产证券化
投行的本质就是创新,资产证券化就是创新之下的产物。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某个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变成债券卖出去,然后实现融资、投资、增强流动性三大功能。资产证券化是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个金融创新,他创造了巨大的流动性,然后把房地产市场、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都打通,所以它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打破分业经营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房贷、车贷、信用卡,甚至路桥、基建项目背后都有资产证券化的影子。但是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他就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以房地产部门为支点刺激经济,所以导致房贷质量急速下降,房屋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非常风靡,再证券化、衍生品这些市场都迅速发展,所以导致整个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那么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房贷因为质量很差,就导致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金融危机爆发。
基金
接下来是基金,所谓基金,就是把大家的钱集合在一起,由专业人士打理的一种资产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资金聚集,专业理财”。相比于个人投资者,基金具有分散化和专业化两大优势。从投资标的来看,追求高收益的人应该多配置股基,追求安全性的人应该多配置债基,而追求流动性的人应该多配置货基。从投资风格来看,主动型基金是通过选股和择时,在短期波动中追求高于大盘的超额收益。而被动型基金,一般就是选取一个特殊的指数成分股作为投资的对象,然后在长期趋势中获得市场平均的回报率。除了这些以外,投资者还应当关注宏观大环境、行业状况、投资时机和基金品牌作为投资的参考。
基金分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他们的本质区别是监管程度不同。私募基金只面向高净值人群,在一级市场是私募股权基金,而在二级市场就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为了让经理人和投资者利益更加一致,对经理人采取高激励,但是增强激励也有副作用,它会增加经理人对短期业绩的追求和赌博心态。平均来看,私募基金的业绩要比公募好,但是私募基金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他良莠不齐,投资的风险非常高。基金投资中有一些常见的坑,包括基金之间哄抬股价的“抬轿子”;基金经理损公肥私,牟取暴利的“老鼠仓”;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之间相互勾结的利益输送。所以我们在买基金的时候,千万不要被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所误导,一定要关注一个基金的长期业绩,基金所重仓持有的股票信息等。
投资组合理论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基金业是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开始起步的,商学院里面的金融系也起源于这个理论。所谓投资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资金投资到不同证券上,和投资单个证券相比,投资组合最大的优势就是分散风险,这是基金投资的基本原理。投资组合理论就是将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投资比例视为一个变量,通过计算找到投资组合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投资决策。威廉.夏普认为一个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可以拆解为风险收益和选股能力收益两个部分。相似地,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可以拆解成两个部分。被动型基金就是指数基金,他们挣的就是风险收益,而主动型基金则是靠基金经理的择时、择券带来的收益,所以主动性基金一般会比被动型基金收取的费用更高。在投资的世界里,活的久才是王道,实际上真正好的基金是那些能够长期持续获得稳定收益的基金。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经历过市场牛熊和经济周期洗礼波动的资深基金经理。
市场有效悖论和行为金融学
以上提到的这些金融中介都是包含在金融市场的这个概念之中,而针对金融市场本身是否有效也是一个悖论,这是金融学最基本的争论,是划分理性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分界线。市场有效理论认为现有的所有信息都以反映到价格中,未来价格的变化只能是没有预期到的新信息导致的,因此已有信息不能够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和价格变化,而市场无效理论则持相反观点。实际上,市场有效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他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无效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可持续,而是一种接近有效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想打败已经高度竞争、高度有效的市场是很难的,应该借助专业力量去购买基金进行投资,而不是自己去操作股票。行为学派认为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所以研究我们分析判断决策中那些不完全正确、不完全理性的成分有助于我们在市场中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和价格变化。在认知偏误中的第一种情形,过度自信。人类还有另外一种心理倾向,保守主义。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预设归零的位置上,同时要有意识多听取和自己观点相反的意见。
债券
而追溯人类最根本和最古老的金融活动,那就是债务活动,债是一种可以量化、货币化的责任。理解人类的债务活动,就是理解金融市场的核心。债券是债务合同的高阶版,债券是债务关系的凭证,通过标准化的小额合同,债券有效的降低了债券投资的门槛和融资的交易成本,创造了一个具有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债是有成本的,利率,也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他的高低是由时间偏好和投资机会两个因素决定的,居民的耐心程度决定了资金的供给,投资机会决定了资金的需求。没有违约的债券市场是不能存续的,因为它违背了“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会产生极大的道德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债务重组是解决债务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他也是一种社会成本更低的策略。
股票
如果说债券是理解宏观金融的密码,那么股票则是理解微观金融世界的钥匙。股份制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让不同的人能够取得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它具有永续性、可转让性、股东权益。永续就是永远持续,这就引入了法人这个重要概念,法人一方面和自然人一样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另一方面法人可以突破自然人年龄的限制,让企业的长久持续成为可能,也使得发行股票成为可能。公司名称中经常出现“有限责任”这个词,他是指投资者只需要在自愿确定的一个资金限额内对公司承担责任,由于利益共享不设上限、风险共担损失可控,所以这种制度安排降低了股权融资的成本、激励着投资者投资高风险的创新项目。当然了,有限责任制度也有一定的问题,他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不公平待遇问题。除了股份制以外还有合伙制,他们都是共同投资的经济组织方式。股份制强调投资入股,合伙制强调的是共同经营。股份制是以财权为基础,而合伙制是以人权为基础的。
股票有两种权利,分别是经济性权利和参与性权利,也就是平常听到的收益权和投票权。但是在实践中,作为中小股东的参与性权利,也就是投票权很可能被稀释。一方面这是因为股权分散的公司中,缺乏一个有绝对话事权的大股东,这样的公司往往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管理层,管理层很容易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让中小股东的权利变成摆设。另一方面很多公司自己设置的双重股权结构本身就规定了同股不同权,也就是投票权不同,把中小股东的投票权给稀释掉了。但是大股东更加重视战略的长期延续性,中小投资者更关注短期的股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股东的话语权被稀释也是有他的合理性的。
金融衍生品
股票和债券这两个最基础的金融工具在金融的江湖里,就像刀和剑,他们是最基础的武器。还有一种金融工具叫做金融衍生品,他在金融江湖中的地位,就像江湖中的暗器,用的人很多,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金融衍生品是用于置换交易期限,锁定价格波动,实现风险转移和再分配的金融工具,它具有套期保值,风险共担和价格发现等功能,常见的衍生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金融衍生品既可以规避和分散风险,同时也可以进行高杠杆的投机交易。金融衍生品可以对冲一切具有波动性的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对不确定性的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商品的认知经历了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突破,人们意识到,商品不必是有形的。第二次突破是指股指期货的出现,打破了期货交易必须交割的局面。
投资者决策
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是最主要的决策主体。所以我们要先了解投资的具体含义,以及投资最重要的因素:风险和收益。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投资两个维度。比如说我们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债券,这些投资最终会通过金融市场,变成生产性投资,就是你看到的企业生产、路桥建设等等。这就意味着,宏观上来看,储蓄和投资是等价的。微观的投资决策主要包括三个问题:投什么,投多少,何时投。我们在投资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能力来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好的投资机会,又防止亏损过多、流动性不足。在理解了风险态度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了解风险是如何测度的。最常见的衡量风险测度是波动力,可以理解成随机变量对均值的偏离幅度,即方差,除此之外,偏度和肥尾也可以用来测度风险。我们可以把风险拆解为系统性风险和个体性风险。个体性风险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的,而系统性风险则需要进行风险补偿。我们常常提到的无风险资产,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准则,它的存在让不同的风险资产变得相互可比。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用国债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但是实际上,国债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现代社会的国债依然要承担着通胀风险,外汇风险,和一定程度的违约风险。不同的资产大类有着典型的风险特征,债券的风险主要是经济周期和债务违约。股票的风险主要是行业选择和经营不善。房地产的风险主要是经济增长停滞和城市衰落。
估值
准确的估算一个资产的价格,是做好投资决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具体的估值方法包括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二者没有高下之分。在实际估值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做到全面分析,简洁计算和客观对待。市面上经常听到的相对估值法-市盈率估值法。市盈率就是一股的股价除以每一股盈余所得到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市盈率相对较低的股票。如果一个公司盈利增长特别快的情况下,市盈率高一点也没有关系。尽量避免去碰市盈率过高的股票。
择时能力,也和选股能力一样重要,作为普通的散户投资者,第一,在大盘上选择熊市后入场。第二,在行业上要避开某一个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时间段。第三,就是在个股上,要把宏观的择时和微观的追涨杀跌的动量交易策略结合起来,然后选择那些业绩突出的股票。
财务报表
投资者所投的,债券也罢,股票也罢,归根到底是企业。作为一个投资者,你只有了解公司的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才能了解你的投资对象,怎么判断你所投的公司是不是好人呢,财务报表就像一个企业的体检报告,从中你可以看出关于企业健康状况的信息。这张“企业体检表”一般分为三张表,分别叫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还有现金流量表。三张表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所以一个表上任何一个异常点,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企业的市场价格和他的盈利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市场对利润这个变量关注度特别大。但是由于我们的会计记账方式是权责发生制,所以利润,也就是盈利是特别容易被操纵的。所以为了避免单一的指标误导,我们要将财务报表作为一个整体来寻找异常点。另外,要多关注现金流,而不是净利润。现金流也不是越高越好,要在整个表上看上去正常和自洽。
总结
金融始终是你穿越时间、控制和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为自己生活赋能的一套工具和理念,为了做好决策,要有意识的培养三种能力。第一,理解企业决策的能力;第二,理解宏观金融时事的能力;第三,就是资产配置的能力。金融决策的能力一定是框架性的,一定要立足于时代,着眼于企业,这样才能反射到自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