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俞敏洪,参加了托福考了663分,但是第二年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留学人数大幅减少,虽然也有些大学给俞敏洪发了录取通知书,但是都不涉及到奖学金的问题。这俞敏洪急眼了,他自己出国学习没那么多钱呐,如果有人给这个奖学金,学什么都愿意,哪怕是学宗教都行。
出国不成,那么好好的活下去,变成了俞敏洪第一选择。他每天白天在北大教书,晚上出去授课,谋取生活费,三年多联系出国的经历使俞敏洪对出国考试有了很深的了解,而此时,中国已经进入90年代,大家已经开始为出国而拼命,由此,英语培训风起云涌,择业的天时出现了。
那时候创业,做线下的英语培训谁做谁发财,这个是大势所趋,而且是在北京。你要在三线城市没戏啊,在北京,这就靠谱了。北京的托福,GRE这些班呢遍地开花,而北大里面的英语培训班都被老资格的老师全都占了,俞敏洪只能到外面上课,俞敏洪先是打工,后来发现呐自己干能挣更多的钱,他就承包了一所民办学校的外语培训中心,搞起了托福培训。
后来因为这个呢,还让北大给了行政记过处分。好嘛,出国没弄成,教书有没有挣到钱,反而呢,连北大都待不下去了。那1991年俞敏洪又从北大辞职,宿舍呢,被收回去了,他和爱人只能租一间农民房,爱人给房东的孩子做家教,可以啊少交些房租。
俞敏洪当时目标很简单,日赚30快,因为每天呢教一次课就能赚30块钱,当到达日赚30块的目标后就开始想更高的目标了,一天上两次课,日赚60块钱。再后来,看到别人办培训班能日赚600块。于是呢,他就像创办自己的培训班。
俞敏洪在培训学校搞承包,但随后呢跟校方在发展观念上发生了矛盾,于是就萌发了自立门户的念头。俞敏洪在创办新东方学校以前呢,是为别人打工,冷眼旁观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培训学校对这个学生的态度管理和理念都有缺陷。他当时又在想:哎呀如果自己来做管理对学生是什么态度,怎么让学生满意呢?怎么招生呢?哎,俞敏洪想了很多很多,也做了很多,随着观察和积累到了一定时候,1993年俞敏洪就开始实践操作。
为了家庭生计,也为了朦胧的未来,在北京的中关村一间陋室俞敏洪就创办起新东方学校。当时啊,只办了一个托佛考试培训班,为了招生,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拎着浆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里玩命的刷小广告。俞敏洪就后来回忆说啊,他一边刷广告一遍就念叨:哎呀每个月多赚点钱养活老婆啊养活老婆养活好老婆他总会对自己好一点吧。北京的冬夜多冷啊那西北风呜——刮过来.
一年后,学校又开办了GRE培训班,招来几十学生啊,才发现,没老师能够教GRE的词汇,这俞敏洪被逼无奈啊,只能自己日夜备课,拼命地翻英语大词典,每天备课十个小时,但是上课的单词量依然捉襟见肘,常常被学生难倒,弄得呀,张口结舌。为了维护尊严,俞敏洪更加拼命地背诵英语词汇,那豁出去了,家里贴满了英语单词,翻烂了两本《朗文现在英汉双解词典》。那真是男子汉不发奋则已,一旦发奋,几万单词尽入囊中。这同学们觉得在716团队训练得辛苦,呵呵……但跟这俞敏洪比较一下,我觉得算是幸福一族吧。这坚持=人民币啊,这学出来就可以到市场上去赚钱,大家背一个一万多字的人情做透,才一万,一万多字,人家俞敏洪干的什么活,两本《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给拿下了,咱们这差距,我觉得这个努力的差距可能就是咱们的财富,跟他现在的财富的差距。
俞敏洪有五个观点:
1、如果一开始就想创办现在规模的新东方学校,那会被吓死的;
2、任何一个高目标都可以分成许多小目标来完成,即使一下子不能达到最高目标,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终都能实现;
3、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享受一次成就感;
4、一个创业者开始就想做比尔盖茨,学哲学的学生上来就想超过黑格尔,这种人将一事无成;
5、人要有宏大的理想,但更要知道实现理想的步骤,也就是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文章内容为“(职场小强)申请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