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咨询室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儿低头摆弄着衣角。沉默了一会儿,才打开话匣。
......
“那天上午在公司走廊上领导和我擦肩而过,他分明看到我了,却没搭理我。我一定是哪里又犯错得罪他了。
下午,我在茶水间多呆了一会儿,他有意向屋内撇了我一眼,眼神看起来也很不友善。
害得我一整天都很难过,干什么都战战兢兢。倒霉的是回家公交车上又被一个老大妈重重地踩了脚。”
“我不过只小声嘟囔了两句,老大妈非但不跟我道歉,还指责了一路。唉,我真的恨死自己了!
我从小到大父母要求严,我一直都小心翼翼的,我就是太胆小了,从来不会保护自己。
我总感觉自己像个受气包,经常性的不开心。我总是劝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所以一直压抑自己,时间久了真有点喘不过气了。”
——小陈 女 28岁 公司职员
【分析及建议】
1、“过于在意他人”的人往往认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自己行动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看法。直接结果就是内在的自责。
究其原因多数都是由于童年期的家庭教育,诸如父母过于专制和严苛,过于挑剔和粗暴。
童年期的孩子由于时刻接收父母的“控制”信号,就会条件反射的看父母脸色,揣摩父母心思。从而形成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行为方式。小陈“过于在意他人看法”与父母管束非常严格,一直小心翼翼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2、“他分明看到我了,却没搭理我”、“我一定是哪里又犯错得罪他了”、“他撇了我一眼,眼神看起来也很不友善。”“从来不会保护自己,从小到大太胆小了。”
从咨客自诉的过程中看得出咨客的语言习惯,习惯用绝对化的词汇,强化、夸大了事件的结果。
3、不难发现,咨客内心的痛苦并非来自于事件“领导擦肩而过,却未搭理我”本身所导致的结果“一整天很难过、战战兢兢”,而是咨客对事件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造成。
诸如:“我与领导打招呼,领导一定要回应;领导不搭理一定意味着得罪他了;茶水间的眼神应该友善,不友善就是对我有意见。”
如果将不合理的信念加以调整,譬如领导不一定要跟每个人打招呼。领导不搭理并不代表得罪他了。茶水间的那个眼神,他也许只是无意的?这样想是否会轻松些呢?
4、学会接纳自己的“足”与“不足”。小陈要懂得赏识自己,接纳自己“足”的同时,更要接纳“不足”。
唯有接纳才能去客观调整自身。对于工作中偶然犯的错误要学会接纳,而非自责。学会宽容:包含宽容自己和宽容他人。
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犯错了不怕,真诚的道声歉就好。他人犯错了,也要大度的宽容和原谅,千万别因为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像该案例中小陈被老人踩了脚未讨来道歉却又被责骂了一路,情绪上难免会难过,但如果试着想老人也是无心的,不能因为老人的不依不饶让自己一直处在痛苦中。
【事件后续链接】
“我终于搞清楚了,那天领导没带隐形眼镜,根本没看到我,不是故意不理我。茶水间的事儿估计也是我多想了。
还有,那个老大妈的事我也想清楚了,我虽有不对,但不该因为她的错误惩罚自己。
您给我的建议非常受用,本来就轻松很多了,知道这个事实更觉得以前自己的想法真是庸人自扰。
该文已在《家庭用药》杂志首发。转载请发简信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