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是怎么选书买书的吗?
我的小学是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上的,物质贫乏,玩的时候多,除了完成作业,基本没看什么课外书,即便有,也是父亲或者老师指定的,似乎不存在选书的过程。
爱读书的父亲由于小时候受过因贫穷而辍学的苦,所以就教育我和弟弟,生活需要节俭,但只要想读书肯学习,跟读书相关的一切花费,如买文具买书,参加夏令营,甚至是出国留学等,家里都全力支持,而且不计成本。因此,上中学的时候,到了城市,我的零花钱可以是固定的,买书的费用却是无限额的,所以每到寒暑假,我总是背着大大的空书包去新华书店选书买书,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就买。记得1996年高二一放寒假,我专门叫了一位关系比较好男同学陪我去背书,一口气买了近500块钱的书(当时大概是好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吧),沉沉的一书包,回来的路上,我看到了他羡慕的眼神。
那时候信息不够发达,除了在书店自己看着买,选书就是通过一位大我一岁的学霸姐姐给我推荐,如《飘》《简爱》《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穆斯林的葬礼》《少年天子》《黄河东流去》等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书,还有《平凡的世界》《围城》之类的小说,后来姐姐高中毕业走了,就剩下自己继续在书店里像买菜一样随便选。可惜的是,买来的书只看了90%,还有一些没看完,也许这些书根本不适合我。
2008年,工作了也结婚了,周末收拾家的时候影碟机里放着翟鸿燊的国学课。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机场书店卖的一定是最畅销的书,因为机场的地价最贵,为了不赔钱,必须卖最畅销的书。我茅塞顿开,突然找到了选书的方法。于是,每次坐飞机都要早一点去机场,办好值机手续后就去逛机场书店,候机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去的时候买一本在路上看,回来的时候提一袋子当成纪念品。同学跟我说,当当和亚马逊打折书很合适,机场太贵,但我怕我在机场不买的话,回来就忘记是啥书了,可能也就不买不看了。现在书架里有我从全国各地买回来的全价书,最远的来自温哥华机场和台湾诚品书店。这样选的书大概也算是很多人推荐的畅销书吧。
2012年,美国留学回来的同事跟我一起出差,飞机上关闭手机后,人家只是拿着个Kindle,而我还抱着厚厚的书,回来赶紧买一个,于是,选书就从Kindle里亚马逊销售排行榜里选着买。由于已经习惯了逛机场书店,所以两种方法同时用。
2016年,偶然的机会成为了樊登读书会的会员,每周一本书,坚持在晨跑的时候听,听到自己喜欢的书再买回来看。这时我感觉选书的质量提高了,读书会讲的书肯定是经过推荐和层层选拔,我再选来看,肯定是有收获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而且,我开始给别人推荐书了,每次有人跟我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我就说,推荐你去看看《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养育男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多啊!
2017年春天,我听了一本书叫《少即是多》,突然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开始学习断舍离。专门上网找到了关于断舍离极简生活的十几本书,一口气都买来看完,然后付诸了实践。
暑假,同事推荐东野圭吾的作品,于是把他的书成套买来看。至此,我不仅有了选书的渠道,还学会了有目的地看系列书。
2018年4月,还在家里休产假的我有点想不起来怎么看到雪梅老师关于读书和写作的文章,识别了二维码加了群又申请了简书账号,于是遇到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今天上午刚好看完前两部分,还在学习如何写拆书稿。看到雪梅老师的每日一问,有点窃喜,正好学以致用,做个小结指导自己和有需要的人今后选书。
回头看一下,我以前的选书方法是有问题的。没有目的性地选书读书,还被广告和销量排行榜左右,不仅选书时间长,买来的书堆成山,读得越来越少,也算是因为一时兴起而造成的购物,断舍离的时候卖了一些,送了人几箱,扔掉一部分,还剩下很多。这样选书读书的效果不好,效率也很低。
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正确的选书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1. 写下随想笔记:记下平时的感悟,捡起日常生活中灵感闪现,关于想看哪种题材,哪方面或哪本书的点滴,按照时间顺序记在笔记本里;
2. 列出购书清单:找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通过电视或网络广告、书评、报道、书里的推荐版块或朋友推荐知道的书都记在笔记本里。
接着,把笔记里的书目挨个去网络检索一下,调查是否有目标书籍,或者看目标书是不真的是自己想读的, 用购书清单指明购书,清单以列表格的方式,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等信息。也可以利用数码产品对购书清单进行在线整理,亚马逊客户端的“心愿单”就是特别好的选择。
根据自己的需要,带着清单购书时,看到实物后还要判断要不要购买,排除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得书,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得书购买。也就是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这样就掌握了选书的主动权。这才算完成了选书购书的完整过程。
这样有目的地读书,不会被动选书,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也可以节省在书店耗费的时间,还能对书有个客观的评价,大大提高了选书的“命中率”。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