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人与人间和谐共处、合作协同的基础。
而如果用在孩子身上,即家长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孩子,那么,我们还用担心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作为妈妈,我曾在小宝玩平板正开心的时候跟他说:“时间到了,不能再玩了!”我亦曾带着他逛商场里一家家的女装店,却埋怨他在玩具店逗留时间太长。早上闹钟响了,自己很早已经将早饭准备好,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他还坐在床上发呆……
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平板玩得正开心,妈妈非要我关掉,有时候她自己看手机不也停不下来吗;每个玩具都想要,可是只能选一个,该选哪个呢?被闹钟吵醒,我还没睡够呢,动作稍微慢一点儿不行吗?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对待同一问题,通常会遇到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信息不对称。
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类似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走在人群中?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成群的屁股和大腿。由于身高差距,这确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又比如,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了,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饿了,你带吃的了吗?”这时妈妈会想,中午12点放学不是已经在学校吃饭了吗?才三点半怎么就饿了?而在孩子看来,午餐的时候我还不想吃,或者今天的饭菜不是我想吃的。大人吃饭都要看心情、挑时间,一定是在挑选自己想吃的,何况是孩子!
第二,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年龄和心智的发展度不同,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大人在做某一件事情前可能会思考:这样做会影响别人吗?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别人又会怎么想呢?而在孩子看来,他们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想要的玩具、我喜欢奶油冰激凌,我想玩游戏不想写拼音。
第三,环境不同。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处境。
作为孩子,他们没钱、没文化,力气小、身材小,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不管是信息获得,还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与大人的平等呢?
如果再被顶上“为什么不能心疼大人”的大帽子,他们是有多么“不孝”呢?
所以,作为大人,当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当你这样做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至此,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第一,留意孩子生活中的点滴。
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晚上回到家,真正和大人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否则不会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别”。这时候,大人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交际圈,比如在学校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跟谁在一起。
当你这样做时,孩子回忆着今天接触到的事物、人群,从而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需要他从小来经营。
第二,提醒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
孩子们单纯而善良,在他们有限的认知里,自己总是第一位,很多时候不懂为他人着想。
大人的正确引导,比如“值日的时候有同学在偷懒,也许他是不舒服呢?”“体育课上,小明不小心磕到膝盖,他没有哭,是真的不疼吗?”,都会让孩子想到更多,试着去理解他人。而某天当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时,别人是否也能懂自己呢?
第三,鼓励孩子接纳别人的意见。
当家里来了小伙伴时,孩子很开心,也许他想要炫耀自己新买的玩具枪,或者一起玩乐高拼插,但如果小女孩想画画呢?作为小主人,大人可以鼓励他尊重别人的意见。
当孩子这样做时,一方面学会了接纳,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另一方面,让自己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下次,别人是否也会这样对自己呢?
同理心早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刚需,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件难事。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没有人比自己更爱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懂得他们的欢乐与痛点,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我在,故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