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电梯里除了交水电费的通知,又多了一张,住顶楼的我,即使知道内容无聊,也还是仔细的看完,具体内容是,装修的暂时不要装了,家里有小孩的不要玩的声响过大,看电视的音量要调小些,原因是要照顾到要高考的学子们。
是啊,寒窗苦读十二载,不能因为这一两天的噪音,给学子人为制造一场“滑铁卢”吧。
1.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座独木桥
因为高考,马路上全是交警,新闻里播的也是高考,热搜说的是高考众生相,高考的热度超过了上合峰会,超过了伊核协议,超过了美国对盟友征税,这就是国人的高考情怀。
我那个时候的高考,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子举国轰动,毕竟,高考到现在也才几十年的光景,等贫苦大众都认识到高考的重要性,也是需要些时间的。
在上天制定的人生游戏规则里,高考是普惠性的第一次机会,人人都有机会参加,只要你愿意。
这场普惠性的高考,会刷掉一部分人,分化剩下的人。刷掉的就要步入社会,分化的进入专科、本科、研究院、军队,
刷掉的部分不但要跟占绝大部分的同龄人一起竞争,还要跟社会上现存的不靠学历的年长者竞争,再要脱颖而出,概率的微小程度不亚于抓彩票中头奖的概率。
而被分化的,还有诸多的机会再次接受上天的垂怜,比如继续考试深造,或者进入牛逼的企业参与到核心层,再或者出国深造,你有高考的通关文谍才有机会,当然,家财万贯的不在此行列,创业的大军也不在此列。
所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高考考的并不是大学,而是似锦前程的入场券。
所以有些考生遭遇落榜之后的痛哭流涕,真的是对失去入场券的无奈,这不是一场考试所能代表的。
但,一切都只是开始,这只是第一座独木桥。
2.并不只中国,韩国日本也有高考
以前做英语专八的习题,里面有一篇阅读理解,说的是韩国的高考,所以这里只说韩国。
韩国高考叫“大学修业能力考试”,通常会每年11月中旬考试,但是录取率只有50%,与我国的大学超过80%的录取率来说,可以说是竞争十分激烈。
韩剧里经常出现的“考试院”就是应运而生的专门供学生复习的机构,学生会在里面吃喝兼睡觉,空间只有两张床的大小,多数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考上大学或者公务员,每天的平均学习时间超过16个小时,凌晨2点睡觉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这样的学习强度通常要持续半年到一年,所以,像高考这样的机制并不是我国独有,而是普遍的社会取才方式。
无意去争辩各国高考之间的残酷程度,只想说,存在即合理,高考延续至今,并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这一制度,这是衡量学生智商与耐力的工具,并且让学生都经历这一场残酷的考验,在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更自信,因为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会珍惜他们苦读十二载所换来的劳动成果。
毕竟,他们是闯过独木桥的精英。
3.阶级壁垒建造了高考也攻不下的城墙
小文和小琟是同学,小文高考考了300多分,上个专科都挑不到好学校,小琟高考630分的高分,被一所211大学录取。
照常理,胜负已分,智商也好,能力也好,小琟都远胜小文。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
小文家境富裕,父母重金供她去加拿大留学,一起留学的小伙伴个个都是豪门子女,留学归来也是一堆的家业要继承,小文毕业后不想工作,便一直留在加拿大,父母给她买了凯迪拉克供她打工游玩儿。
周围的同学全都是中国人,她连普通的英文对话都没有学会。可这并不妨碍她海龟的身份。好工作照样为她敞开大门,尽管她并不需要找工作。
小琟毕业那天,感叹自己的苦读终于结束了。可她不知道,她苦读的这些年,她跟小文已经有了十万八千里的差距,结果是她输。
小文跟小琟根本不是同一片海里的鱼。
金钱的力量跨越了智力跟能力,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给了自身条件并不优越的豪门子弟,而能力越强反而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那句“能者多劳”简直就是讽刺。而且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就更是如此。
4.高考过后,同样的平台上,又是千军万马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对高考有很深的情节,大家在那段又痛苦又单纯的日子里,苦中作乐,但正经历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将会经历更残酷的成人世界。
年轻人的一年跟成人的一年是不一样的。35岁以上的女人找工作困难是共识,40岁以上连男人都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年轻人来说,机会就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不经历的人,对此都一无所知。
所以毕业生永远有恃无恐的换着工作,而中年人则再也不敢轻易跳槽。
念完大学,有人会再跨过考研这座独木桥,争取更高的身价,有人进入企业,奋战职场,有人获取公职,平步青云,这一路上的杀伐决断是高考所不能比拟的。付出的并不只是时间,还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所以,高考只是第一座独木桥,一座最宽最短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