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总是感觉自己词汇量太少,在简书上码字二十多天以后,我选择了暂时停止,然后去多读点文章学习学习。眨眼之间十二天就过去了,我感觉我好像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收获。收获过后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冲动,赶快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丢失。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羡慕在简书上写作的那些大神,他们词汇量很大,写出来的句子也很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很流畅,很舒服。但是读了几篇之后,我发现除了那些华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之外,我似乎什么都没得到。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观念是不是有问题。然后我把文章从头到尾再次重复读一遍,发现依然如此。好多词语我都是第一次看到,跟本读不懂,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越看越自卑,感觉还是在工地上搬砖垒墙适合自己,码字写文章成了另一个世界。
后来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的那些我认为自己能读懂的文章。语文课本早已找不到了。但是几个作家我还是记得的。我从网上去找朱自清、冰心、鲁迅还有胡适的文章来读。一个写网络小说的朋友说我找的这些都是名家大作,她都很少看。言外之意其实是告诉我,一般的文章都读不懂,这些名家大作更不适合我。但是我读完之后却发现,反而这些名家大作的文章读起来非常通俗易懂。读完之后除了享受文字的优美。还能对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一定的认识。一些道理放在今天依然试用。
这个时候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很多年以前,甚至100年以前的文章读起来通俗易懂,大部分词汇都能理解,现在的文章读起来却总是云里雾里,好多词语还得去查百度。后来看的多了才明白,我看的这几位大作家好几个都是出生在清末,他们从小都接触和学习过文言文的文章。文言文的文章今天读起来是比较难懂的,这些大作家在当年也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他们写起文章来尽量的选用简单易懂的词语,用来表达文章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和更多的读者进行交流。
从小接触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作者,肯定是要比现在基本上接触白话文的作者词汇量丰富的多。但是现在好多作家写文章的时候却故意的加入一些难懂的词语,或者生僻的词语,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事情,却要用大量的词语来堆砌。每当读到这种文章的时候,我对“码字”这个词都能加深一次理解。作为一个没读几篇文章的人来说,肯定不能去说人家故意装学问,卖弄文采,只能说自己理解能力太差。
按照目前这种对于写作的理解,我感觉像我这种想学写作的新人。还是不必去过多的追求词汇量和写作技巧,多读点书,读自己能理解的文章。然后用自己有限的词汇量,尽量的去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多去结交一些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朋友,这样也能更好的沟通和相互学习。多去读一些名家大作,用来比较自己的不足。至于那些读起来华丽的鸡汤文我感觉还是不用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