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躲避着,不愿回忆初中、高中时代。
那是灰色的,没有光亮的。
看了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猛然发现,自己忽略了多少年少时的感动,尘封的心迹,忽然明亮了起来。校园幽静或喧闹,夏天的树荫,早晨的朗朗读书声,不明缘由,忽远忽近的友谊……
太武断地给年少时光做了宣判,是出于懒惰地不愿细细梳理,不愿面对。打开锈迹斑驳的记忆门锁,那里依然有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她还没有走出来吗?
我在小学毕业考试时,不知为什么,成绩特别好,莫名其妙成为老师家长口中的好学生。然后步入初中,几乎没有交际,就开始钻入学习之中。那是舆论造成的压力,被抬升到了好学生的名列,似乎就得努力去维系。倒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学习,有什么乐趣?有一次考了第2名,回家羞红了脸,跟妈妈说没有上一次考的好……
然后我就莫名成了很多学生的竞争对手,我没有什么朋友,但是很奇怪,很多学生对我都很好,但那是有距离的好。没有人可以交心说话,小学时候最好的朋友,天天一起牵着手上学的女同学,也开始和别人亲近。直到多年以后,她告诉我说,老师曾讽刺她,说你看怎么努力都不如xx成绩好。她脸上受了屈辱的表情,我还记得很清楚。
我很依赖爸爸妈妈,在意他们对我的评价,喜欢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我的成绩。我埋头学习,不存在什么乐趣,说白了一方面自己喜静,朋友少,一方面真的喜欢讨爸妈的欢心。
成绩好,被委任为文艺委员。组织大家表演节目,同学中有个年龄大一点的女生,曾学过民族舞,带着大家一起练习。后来,数学老师告诉我,要多放心思在学习上,不要搞这些事情。我也越来越没有兴致,一个节目说停就停了。同学们都在兴头上,而我再也不主张这件事情了。以致现在我遇到什么事情,烦心的事,或困难的,经常临阵脱逃,时常想起是不是那时开始的惯性……
想想书里的琦琦,自小是一个自卑的女孩,少有父母的关爱,唯一想念的外公,也已离世。成天躲在外头看书,认识不同的社会上的人物,还能保持内心的判断,美与丑,善与恶。
从给自己筑上厚厚的壳,密不透风,躲避一切人与事,藏在小说里;到被现实中,羞辱自己的老师,激发出对一切的不屑,对强势的不惧怕。年少时,好好学习,必是有原因。她也是因为喜欢的小波,对她一直很有期待,并且把自己的人生托付在了她身上,她卯足了劲,向前冲。让我想到电影《泰坦尼克号》里,jack对rose说,要好好生活,不要放弃。之后坠入冰冷的海底。Rose努力生活,把jack那份精彩也活了出来。
琦琦的遭遇让我觉得年少时的经历,太过苍白。自己给自己筑了好厚的壳,把一切值得感动的,屏蔽在外。是害怕自己承受不起。现在的我,也是,很惧怕袒露自己的心声。泛泛之交,可以很随意。深入地交谈,却需要太多的信任和理解。
琦琦和小波是再无可能。在小说里,可以给人幻想的空间,可是在现实社会里,人生真的是有分水岭。在哪里,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被丢下了。一些事,永远地留在那里。捡拾不回来的。人生关键的几步,靠自己把握,而其中有50分的运气。在人生的取舍,哪些重要,哪些取舍,不都是自己做得了主。社会关系,所处环境,都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而年少时,谁不是大海里的小舟,随风漂泊……
那些被父母庇护的日子终将离去,早离开父母,进入风雨飘摇里,便能够早日独立飞翔,品得人生真况味。在内心坚定自己,不堕落,不盲从。其实早点遇到那个打击自己的人,也会帮助自己成长,认清社会的本来面目。激发性格里倔强与坚强。
琦琦和张骏爱的很深。源于有些共同的成长经历,性格里有些惺惺相惜的地方。但也必然错过。年少时,谁懂得真爱需要包容……
我经常想,以后如果我的孩子是女儿,我不知如何教育她。现在看来,这部小说里也有些很值得思考的地方。
喜欢书里,张骏在29岁时,听到的一首触动心灵的歌“光”,歌词如下。
“想问你是不是还记得我名字
当人海涨潮又退潮几次
那些年那些事
那一段疯狂热烈浪漫日子
啊恍如隔世
你来过一下子我想念一辈子
这样不理智是怎么回事
才快乐一阵子
为什么我却坚持那一定是
我最难忘的事
越过高山和海洋
喜悦和哀伤不是不孤单
幸好曾有你温暖的心房
还亮着你留下的光
你闪耀一下子我晕眩一辈子
真像个傻子真不好意思
可是我在当时
真以为你拥抱我的方式
是承诺的暗示
经过人来和人往
企盼和失望我依然还孤单
幸好曾为你流泪的眼眶
还亮着爱来过的光
这些年这些事一下子一辈子
你都度过了怎样的日子
请答应一件事
如果说我能再见你一次
请让我看到的
还是你那灿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