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山半水
有人说,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的确,在自媒体如火如荼的今天,知识变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
存在即合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自有道理,概莫能外。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效率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突然间,信息对于我们,仿佛触手可及。
进入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智能手机不胫而走,微博微信和各种APP充斥了我们的生活,虚拟世界跟现实生活几乎没有了界限。紧跟着,在互联网下终于解放的个体,促使自媒体大爆发,内容创业风靡全国。
风口过后,必然鱼龙混杂。同质化低劣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于是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成了稀缺品。而在越来越快速化,碎片化的今天,急躁焦虑的大多数人,却并没因此修炼出"火眼金睛",甚至正在逐渐弱化个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深耕内容和知识产品的少数,敏锐地捕捉,于是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发展轨迹,现实逻辑往往并非如此简单清晰。
比如新晋产生的所谓的新中产阶层(定义有待商榷),是知识付费的有力推动者和忠实信众,更为乐见其成,加油助力。
再比如经济越开放,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随之也越来越细,个体在本职岗位打拼竞争的同时,如果想获得更为宽阔的视野和能力积累,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圈子和谈资,通过付费直接拿来使用,似乎也寻觅到一个捷径。
凡此种种,即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知识付费的盛行,对于之前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端口,积累了无数流量的所谓大咖来说,可谓"飞来横祸"。据说咪蒙同志的一篇软文就是二三十万,听着就让人垂涎。而在业界有一定声望的,又怎会甘当看客?
罗辑思维的得到,晓波的思想食堂,喜马拉雅的有声音频(刚开始真的不要钱的),分答,知乎Live等,线上线下,象牙塔中的大人物纷纷走下神坛,参与这场知识盛宴,对于他们,可谓福音。相对而言,简书上的可谓是小打小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可能是屌丝逆袭的绝佳平台。
对于社会,掀起了一场学习风暴,知识分子从幕后走到台前。而付费的本身,就已经刺激了人们重视学习的神经,和优质内容的产生。经济发展和市场宣传将进一步扩大,从小众走向大众。人们的圈层社交,人性的攀比和虚荣,也会促使其逐渐蔓延。人人爱学习讲学习固然是好事,问题是,所谓套路的发明和市场化的运营未必能保证货真价实。还有知识产品面对的对象不同,价格不等,可能将进一步撕裂社会。
对于个人,拓展了学习通道,也真的减轻了压力。因为这些产品的问世,我们再也不需要沙里淘金,大大减少了时间和金钱成本,碎片时间,终身学习。很简单的逻辑,我给你钱,你给我想要的。从此,车上,床上,厕上,只要一部手机,随时可以在线学习。当然,必须要保证流量。而需要警惕的是,长期以往,没滋没味的拿来即用,作为人的某些功能可能就要退化,注意力稀缺将进一步传导到思考力的稀缺,最后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获得,反倒越发的不安与焦躁。
世界永远不可能是一家之言,再正常不过。所以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满是套路而已,为什么我不自己学习,而要掏钱给你,傻子吗?"可是,知识买单者恰恰都是聪明人,他们积极学习,唯恐落后,甚至乐此不疲。在竞争浪潮中,个人好像很难不被裹挟。除非,永远老实的待在舒适区。
而且套路只是表象,本质的背后是个人知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是经营者们对社会,市场的灵敏度和对人心理的把握度,而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及的。
其实为知识付费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创造者和使用者的初衷。没有绝对的好,亦没有绝对的坏。所谓好坏,也只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世界是我的现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为知识付费,本质上也就是为价值买单。同样的课程,有的人喜欢认同,乐于参与;而有的人可能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这正是由于个人关注的对象,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也就是价值观不同。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其实脑袋也反作用于屁股的。
在这个越发开放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各种声音混杂交织,分析判断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全民合唱"当然只是一种理想。原因就在于:上帝死了以后,我们又愉快的发现了自由意志。
我以为的我以为的,真的只是我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