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常常觉得,与五代导演讲故事出人物相比,六代导演对于角色的塑造感更强。无论是贾樟柯的《小武》,张元的《东宫西宫》还是张杨的《洗澡》,比起通过叙事来引出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他们更倾向于去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行为去传递观点;即使是简单、平凡的故事,但通过各具特色的人物发生戏剧性的冲突,通过人物的情感对立、矛盾,人物关系及背景故事的阐述,去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蓝图。
管虎导演的《八佰》在人像的塑造上,更是卓越超群。他镜头下人物,仿佛是战火纷飞时代军民的图鉴,以小见大,每个角色代表的都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代表着某类的群体。
能文不能武,贪生又怕死
比起陈树生充当人肉炸弹从楼上一跃而下时的豪情壮志,老算盘被端午拿枪顶着头,涕泗交流地说着“家里给我娶了个媳妇,肉嘟嘟的”更触动我。在各种方面上,我能理解甚至认同他。战争并不会因为多一个他或少一个他而出现变局,而他的家庭却会被他的存亡影响,所谓家国之义,没有小家,何来国家之说呢。或许有人不齿这种逃兵行为,可出于人的求生本能,活下来才是最原始的欲望。更何况,他们原本就是弃兵。
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起原本的一往无前的朱胜忠、上官志标等士兵,散兵的改变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塑造情感立意的。小湖北、端午及老铁几人的转变,足够阐述残酷的战争给人性带来的扭曲;从开始迫切想要逃出去,到亲眼看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毙倒在自己面前,活下去的信念愈强,愤怒愈大。
河对面的租界,文绉绉的教授举起枪;原本会将童子军拒之门外的赌场,刀子用命将电话线扔到仓库,蓉姐拿出匿藏着的两箱吗啡;混迹在日本人、英国人中间的方兴文,最后一刻冒着枪林弹雨扭头回去拿羊拐的“遗物”,原本只是贪图钱财和生死的自私自利者,也会被滚烫的热血所融化。
人的改变,是从亲眼见证生死,亲身参与无惧生死开始的。
小孩,你是不是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如果你很认真的观看了这部影片,你会发现140多分钟过去之后,你叫不出几个角色的名字来。
《八佰》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概念,姓名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称而已。很多影片都在剧情设置中很刻意地去强调人物名字,甚至还赋予深刻的含义,但其实都是对人物形象塑造不自信的表现。人物足够鲜活,他是伫立于银幕之上的,无论他怎么称呼。
抛弃姓名,演员所塑造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某地区的缩影,以有限的群像刻画去概括不同区域的人,所引起的,是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某个人去反映某群人,这个人不需要有姓名,他可以是台词中无意的一句来自川蜀军团,也可以是在签下“生死状”时,在地图上自己家乡所在位置留下笔迹,甚至可以是苦中作乐的皮影戏唱响时,赵子龙走过幕布上自己故土时朦胧的双眼。他们没有名字,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和前不久上映的同为战争片的《1917》来看,《八佰》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表现方式也很“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比起故事及影片整体来看,我对它的评价是:人物刻画的很好;因为在某些故事和高潮点的设置上,确实很不尽如我意。
撇去被删减我们无法看到的13分钟对故事整体性的影响,就单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146分钟来说,后面的结尾多少有些仓促。日本军官以个人荣誉向谢晋元发起挑战,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来传达撤退任务,并坦言88师524团只是被组织遗留下来的“戏子”,一切都是做给西方人看到,即便最后撤退渡桥时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方法挽尊道“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可将全片的高潮设置在此,却显得十分单薄。
首先就人物塑造上,管虎前期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刻画小湖北、端午、羊拐、老铁等人的形象,却唯独对谢晋元这个人物草草了事,一笔带过;以致于当他怒拍桌子呐喊时,我真的觉得他与对岸的戏子相差无几;以致于当他中枪跪倒在桥中央还发号着施令“冲”的时候,我觉得他铁汉的真的好突兀。
其次在所传递的思想上,《八佰》与《1917》所呈现的一致的是:撤退,留命。可《1917》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冲破重重困难将这个军令传达到前线;而《八佰》所表现的,则是极具我国特色的“官僚形式主义”。在谢晋元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撤退时,第一反应是拒绝,即便他也清楚的知道,他们守不住,上海也终将沦陷,可他还是想战斗到最后一刻,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主义精神。特派员在传达军令时也直言不讳上级留下他们只是作秀,更要求他们保住精兵让杂牌军断后,十分直白的展示了好一个民主平等思想下的阶层概念。
最后,高潮点的每一个镜头,都无法让我更好的感同身受。管虎其实非常会拍“大”场面。《老炮儿》、《厨子戏子痞子》的“大”场面,都足够有力量去撼动我,可《八佰》没有。一个个升格之后的血肉横飞,我知道他想传达无畏的英雄用身体和生命告诉租界的人要抗战的决心,我也能感受到他渲染的那股就义的悲愤,但过长的篇幅看到最后感官上已经冷静,这与前面我所提的两部截然不同的地方就在这,管虎擅长“大”场面后的突然冷静,观者在视听和情感上会遭遇两个极,收获极大的震撼。而当《八佰》几近末尾的地方,一双双伸出的手的特写出现时,我在心理生理上已经双重冷静了下来,前后强烈对比的冲击荡然无存,甚至过多的重复镜头会让人产生一丝丝的乏味。
除此之外,小湖北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前期进行了大手笔的形象刻画,甚至连极具象征意义的白马场面都是由他所幻想的,但在他作为断后分队遭遇敌人之后的故事,就戛然而止了。或许没有结局是最好的安排,发散的思维可以让英雄永存,但包括羊拐、老铁、山东兵在内的前期人设非常立得住的角色最终都这么无疾而终,还是有些潦草和遗憾。
但《八佰》也并不是除了群像描写就别无长处了,管虎对于意象的运用,虽然简单,却足够优秀。经过战争的洗礼,即便纯白的毛发上沾染了血迹但依然遮盖不住它的纯暇。那匹白马,是小七月,是小湖北,是战争中所有向死而生的希望;无论是出于隐喻亦或是象征意义,整体阴暗低沉的基调中那一抹白色,配上漫天纷飞的大雪,足够刺眼。
淞沪会战,这场被记入历史课本的战役,冰冷刻板的文字下,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是无数不知名的人用血肉铸造起的安全堡垒。《八佰》值得所有人走进影院,去认识每一个你叫不上名字的平凡战士,去感受战乱年代,何为热血,何为爱国,何为存亡。
和平年代的当下,勿忘国耻,敬重所有英雄,珍惜每个来之不易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