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日抽时间把《阿基拉和拼词游戏》看完了。
除了励志动人的故事之外,还有好几个单词学习的小技巧十分的吸引我。
以下分别从英语学习的三个方面进行切入:
语言特征、学习动机、记忆、情绪管理
语言特征
在电影中,博士在教小女孩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当中,强调要寻找语言的韵律之美,督促小女孩在背单词之前先行读一下优美的散文,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对于具体的单词,则对其进行分析和解构:对单个单词进行追本溯源,甚至了解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源。而对于复杂的单词,则进行拆解,虽然不认识词汇的含义,但仅仅对词汇的解构成熟悉饿结构就可以能够得到相应的意像。
动机
很让人好奇的是,博士在教小女孩单词之前,喊小女孩念墙壁上曼德拉老先生演讲中的一段话。后来回想一下,这与信念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
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当中强调,人的心智可以分为「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两种模式。小女孩读的那一段话无疑是强化了其对于「成长」的信念。
通俗的说,我们会称之为心理建设,人是可以得到成长的,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和相应的努力。
学习与记忆
这是自己最近学习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当中的内容,我发现小女孩在单词学习的过程无疑是运用了这一原则
专注输入
小女孩有一个小癖好,往往在拼写单词的过程当中,喜欢用手拍打大腿寻找节拍。博士后面解读说这是她记忆的小秘诀,具体而言应该是一种与潜意识的动作相结合的记忆方式,小女孩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自己的节奏感。
其实在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当我们在深夜打字,听到键盘敲击的声音,心里感觉特别的安宁,仿佛时间变非常的慢。自己全心投入,感官都调动起来了,心理学常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或许小女孩在背单词的时候也有这么一种忘我感觉,通过节拍和节奏,她找到了一块暂时属于她自己的小天地。
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指的是大脑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在加工输出和整理。在小女孩对单词进行回忆和加工以及拼写。以及在生日玩的拼单词的游戏,都是对于大脑内的组块进行整合与梳理。
生成效应也是我们学习最常应用的一种策略,其中也包括写作。
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over learning」指得是在高强度的练习之下,已经融入了潜意识当中。小女孩用一周的时间独自啃完了博士布置的单词,由于相当刻苦,乃至于之后,在与博士会面的时候甚至能够清晰的记住单词具体的页码。
过度练习也能使得的你在紧张的时候仍然能够稳住军心,度过难关。在电影中,比较揪心的州选拔赛时期一幕,女孩几近淘汰,忘记单词的拼写方法。当即决定用跳绳的方式,调整自身状态,用肢体动作触发自己场景记忆。这便过度记忆带来的效果。
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是演讲,10分钟的演讲,需要通过上百分钟的反复排练从而才能够达到应付自如。
情绪与社会支持
情绪
小女孩得知博士不再教他学习单词,留下5000个单词卡片,而仅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对于一位11岁的小姑娘可以想象这项任务的艰巨。她感觉非常的迷茫和彷惶,心灰意冷,多亏小女孩的妈妈及时给予疏导和支持。这才排解了小女孩内心的顾虑,积极应对困难。为小女孩之后的全身心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支持
小女孩说不能够确实单词教练,妈妈打趣说,可以寻找50000位教练,自己算是第一位。在受到妈妈的启发之后,在路口、在餐馆、咖啡店、超市,都成了女孩请教和学习的场所。这无疑对她自身形成了一种积极正面的效应。当然闺蜜和小男孩的支持也给了她前进的动力。
总而言之,学习不是件孤军奋战的事情,你可以依托团体的力量,互相支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最后以本片中最精彩的台词收尾: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We ask ourselves,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fabulous? 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We were born to make manifest the glory of God that is within us. And as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 people permission to do the same.
Marianne Williamson(195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