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古皇图霸业之争,智囊集团的作用尤为重要。俗话说“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谋臣的数量与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争霸的胜负走势。可是楚汉争霸很是奇怪,双方的智囊集团一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长期呈一边倒趋势。刘邦这边的谋臣人才济济,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也有善出奇计,惯用阴谋的陈平。首先这两人就构成了刘邦参谋部的最强大脑,但刘邦更有萧何、郦生等身负不同本领与特长谋臣集群,刘邦的智囊集团不可谓不强。而反观项羽这边的谋臣,从头至尾就只有一个亚父范增。以陈平的话说就是:“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陈平列出的项羽骨干名单之中只有范增算得上是一个谋臣。那为什么刘邦的智囊集团这么强大而项羽的智囊集团如此单薄?
大家或许习惯从刘邦与项羽身上找问题,作对比及搞分析。比如陈平就曾对此现象做过一个总结:“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说穿了陈平认为项羽是舍不得孩子所以也套不住狼,而刘邦却是舍得给高官厚禄且敢于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刘邦智囊集团人才济济,项羽智囊集团却只有范老爷子长期孤芳自赏。如果我们同陈平一样习惯性地认定问题主要出在刘邦与项羽身上,那我们就很难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有时候,事情的另一面套路更深,内容更值得咀嚼。
对于项羽谋臣单一这个现象,我就认为关键问题不在于项羽,反而在于范增。因为项羽曾经不是那么孤独,但是范增努力地帮助他做到了“独孤惨败”。
二
项羽曾有机会拥有张良,但最终却失之交臂。我们要知道张良一开始不属于任何人,他只属于他自己。《史记·留侯世家》写到:“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陈胜吴广起义时,张良就已经靠自己的本事拉起了一支“少年先锋队”。“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刘邦比项羽走狗屎运。他在半道上和张良结识并收编了张良,比项羽快了一步。如果仅凭此点就认为张良与项羽失之交臂是顺理成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如果项羽集团认定张良是个人才的话,哪怕张良跟了刘邦,照样可以把张良挖过来,因为项羽集团比刘邦更占天时与地利。首先,我们要知道张良其实认识项氏集团比认识刘邦更早。因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到:“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张良与项伯有过命的交情,如果项氏集团铁下心要挖张良,可以打感情牌,此谓天时。另外张良对项梁有所求,《史记·留侯世家》又记载到:“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公子横陽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他想找项梁借兵复国。孙策向袁术借兵尚以传国玉玺作为抵押,现在张良有所求,难道不是项氏正好收编他的机会吗?以当时的情况而论,张良最想要的是刘邦给不了,但项氏集团能给,此谓地利。
可是项氏集团在占尽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最终却与张良失之交臂。这说明什么?说明项梁、项伯与项羽都不识货。虽与张良有交情有交往,但有眼不识金镶玉,错过了人才。不过项梁、项伯与项羽都是武将出身,擅长做市场工作。如果我们非要让他拥有HR的素质,确实有些苛责求全。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范增。张良拜会项梁之时,范增已经是项氏集团的首席军师。项家人眼拙,难道已经年逾七十,阅人无数的范增也眼拙吗?老板没发现问题,没解决问题,范增作为一个职业谋士也跟着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史记·留侯世家》里面曾有这么一句话:“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张良与刘邦沟通自己的想法十分酣畅淋漓,但是和别人沟通就会犯尴尬症。这个别人也包括范增,张良在项梁处并非只呆了一天,他与范增应该有所交集。所以范增没能挖掘出张良,要不是其水平太差,确实眼拙。要不就是范增心怀鬼胎,另有所图,有意杜绝张良加入项氏集团。
三
项羽只是曾有机会拥有张良,但其曾完全占有过陈平,但最终却与陈平分道扬镳。《史记·陈丞相世家》写到:“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陈平曾在项羽帐下混到了都尉职位及已经获得了信武君的爵位,总体来说混得还算可以。但是好景不长,项羽因为殷地被汉王攻占而大怒,要处罚曾参加平定殷地战役的将领。陈平是平殷战役的主帅,所以害怕受到项羽的诛杀,只好封金挂印逃离项氏集团。这件事情的逻辑看上去好像很正常,项羽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要杀人,所以陈平为了避祸,只好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但对此事再仔细一琢磨就觉得不对,项羽再冲动再暴躁,还没有达到滥杀自己有用与有功之臣的地步。而且楚汉相争之时,一块领土多次易手也是属于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主要是陈平在平殷战役中已经很出色地完成了项羽布置的任务,难道他还要对这个任务的售后服务进行买单?如果项羽交代陈平有守卫殷地的职责,殷地在陈平手中丢了,项羽要追陈平的责任尚说得通。但项羽并没有委任陈平守卫殷地,因为《史记》记载的是“击降殷王而还。”陈平做完殷地的市场开拓工作后就已经回总公司进行述职了,他并没有担任售后服务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要追究陈平的问题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再结合《史记》关于项羽的史料中并没有类似的诛杀案例,所以可以推断陈平逃离项羽应该是受到了政治迫害。这种迫害包括政治对手的排挤打压及政治对手挑唆君主杀害自己。
如果说范增眼拙,让项羽错过了尚未一显峥嵘的张良。但他不应该再让项羽错过已经“小荷已露尖尖角”的陈平。虽然他不能改变项羽的脾气,但他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劝谏项羽和保护陈平。而在陈平事件中,我们找不到范老爷子半点影子和丁点儿作为。我们要理解他,或许他正在事件的幕后辛苦地忙碌着。所以,陈平过后要针对范增使用反间计,除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外,更有意味深长。
四
张良与陈平的例子不是孤例,韩信也有此遭遇。《史记·淮阴侯列传》写到:“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总之,项家人不能发现的谋臣,范增也绝对不会发现。与项家有过交情的谋臣,反而成为了项家的绝缘体。已经在项氏集团崭露头角的谋臣,一定会有始无终。所以,有勇无谋的锺离眛、龙且、周殷都能完好无损地跟着项羽打天下。而有谋有智的张良、陈平与有勇有谋的韩信,只能卷铺盖走人。这是谋士在项氏集团必然会遇到的潜规则,所以项羽的智囊集团只会越来越孤独,直至“独孤惨败”!
范增真是水平不够而眼拙吗?《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到:“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能看出刘邦的成色与志向,却看不出张良、陈平与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当真可笑至极!可笑至极!
范增年至七十才有机会一展抱负,大显身手,这一天他等得太久。因为他等得太久,所以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和平台,不允许任何人来与他分享,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搅。他想项羽只能有他,只能依靠他。甚至他认为项羽是属于他的,是他的一切,其他谋臣都不能打项羽的主意。所以当项羽不听他话之时,他会痛心疾首,一个老人都能把自己气得背生毒疮。范增等得太久,等得他都认为自己就是姜太公。既然自己就是姜太公,项羽那还需要什么散宜生、辛甲及闳夭之流。所以,范增只允许自己孤芳自赏,决不允许百家争艳。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了范增。他得到了范增这棵老树,却失去了整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