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
豆瓣——精神的真实角落
闲来看了一下注册豆瓣的时间:2010年4月23日,近7年的光阴,想想也不长不短。
那个时候还上着学,身边玩豆瓣的同学很多,文章传的很少,常在各个小组中晃悠,有换书的、读书分享的、校园交流的等等,每天浏览的时间都比较长,也算是忠实粉丝了。
后来上了班,便没有了当时的心气,只是偶尔登录一下,看看新的影评、书评,读读新的话题。突然有一天,意外的发现在自己创建的小组中,发布了好多的话题,互动度还很高,而我竟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甚至在建立后便没有过任何发布。浏览了一下内容,活跃度大概持续了几个月,便也“销声匿迹”了。
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慨。
其实在豆瓣中,这种情况还是很常见的。相比一些“风风火火”的平台,豆瓣用匿名的方式来进行搭建平台的用户根基,没有过于功利的“自媒体”模式,更多是真实的思想交流。这同时也意味着,会聚集着小众性的人群。
无论是小组,小站还是线上、线下的活动,大抵是完全按照用户的诉求度来“养”起来的,会有一些很夺人眼球,自然也会有一些,参与的人寥寥然。这也许就是豆瓣的与众不同之处吧,泛泛之外,很有精致的脾气。
在社交媒体中,豆瓣好像一直都以“乌托邦”的身份存在着,在多项业务的拓展中,依然现象出浓浓的“精神风貌”。
一个有着如此特性的平台的背后,集中的是客户思想高度和阅读深度的诉求。事实上,一些理想化的概念,总是与现实有着或多或少的脱节,但这种意识却极具自我私密性,很值得我们保留和自考。
豆瓣在精神情怀的打造上,已经走了十多个春秋。经过几轮融资和运营调整,也寻求着在文艺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整合方式。
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祝福豆瓣,来日方长。
简书——找回文字的力量
被简书吸引,是因为简洁的排版和干净的文字。
比较单一的读书、写作、阅读功能,在纸媒渐渐没落、媒体带动文字快速传播的大环境下,满足的是人们对于深度阅读的需求。
慢慢会会发现,工作生活之余,很多人依旧用文字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可能是一篇观后感、一篇书评、一篇回忆,也可能写路边的一朵小花、或山川大海。
从笔者内心而写下的文字,是高于生活的一种追求状态,这是些靠丰富版式夺眼球、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堆砌是远远不能及的。
细想,自己虽然也会写点平静的文字,但也经常会点开一篇文章后便读不下去,与文章的好坏无关,内心大抵还是浮躁的。
但是,我们总要尽量去寻找平静。
在简书平台中,会有各个专题,会发现,在追求文字的深度上,很多人是尽力的。有专业的写作人,也有业余的执笔者,长久的坚持,创造着“诗意和远方的世界”。
其实,除了豆瓣和简书,还有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文字打着交道,可能会在网络上分享,也可能藏于深爱的日记本中,于他们而言,是内心的另一种歌唱。
那么,于波涛汹涌中,尝试着慢慢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