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
2.至少我们在创作导向上要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
3.要考察一个人的思想,家书大概是最可靠的,因为对亲人可以说真话,而且他也想不到日后会发表这信件。
4.《大无大有周恩来》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死不留言。
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
妙是神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
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这就是生命的哲学。
5.《利特尔的幽灵》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
中国这个封建文化深厚,崇神拜上习惯一统的国度,总是喜欢有一个权威来简化行动的程序,省却思考的痛苦。
中国俗话讲:日久见人心,心者思想也。常人之心,年月可现;哲人之心,世纪方知。
6.《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破阵子》)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水龙吟》: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触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梁启超评价说: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每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
报国无门,他便到赣东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它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儿的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的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的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7.《乱世中的美神》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的感知生活。
他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他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的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怨艾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8.《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我突然想到这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相通,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
9.《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岱顶)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他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
我想,要造就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却在一直使用的手段。
10.《人格在上》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社会产品,是经社会共教共育,磨砺冲刷,阴差阳错,锻打铸造而成的,如礁石在海,被浪花咬凿、冲刷、侵蚀,塑造成各型各类、各等各级,也就有了不同的质、型、格。
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上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三是人格。
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魅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
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尊,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一既定的规矩做事;昂首阔步,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
11.《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原来,知识是分上游、下游的。上游是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解决规律层面的问题;下游是执行和操作的方法,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上游是科学,下游是技术;上游是学术、是思想,下游是方案、是行动。
12.《书与人的随想》
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了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
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
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
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
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
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书的分量,其实也是人的分量。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13.《节的联想》
节者,接也。有节有序,走走停停,接力而行。
节者,结也。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要庆要贺;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要常思常想。
节者,截也。它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
14.《匠人与大师》
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大致有三点:
一、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二、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三、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15.《说经典》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同样,一篇文章,一幅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6.《试着病了一回》
任你国家元首,巨星名流,还是高堂老祖,掌上千金,在疾病这根魔棒下,一样都是阶下囚。任你昔日有多少权力与光彩,病床上一躺,便是可怜无靠的羔羊。
病这根棒一下打落了我紧抓着生活的手,把我推出工作圈外,推到这个常人不到的角落里,此时伴我者唯有身边的妻子。旁人该干什么,还在干自己的。
病就是把你从正常生活轨道中甩出来,像高速公路上被挤下来的汽车,病就是先剥夺了你正常生活的权利,是否还要剥夺生的权利,观察一下,看看再说。
她在这病的实验中已经有了另一份收获:子女孝心可赖,纵使天意难回,死亦无恨。
17.《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
我想大凡给予有两种,一是对对方付出劳动的补偿,是平等的交换;二是对对方的爱与怜,是愉快的奉献或捐助。当对方既无付出劳动,又无可爱可怜之处时,你无端的付出倒是对自己自尊心的践踏了。
18.《教材的力量》
中小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而教材就是改变人生的杠杆,是奠定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好的教材,无论是给教者还是学者,都能留出研究和发挥的空间,都有一种无穷的示范力。
这是些充满阳光的,让孩子向上,让家长放心的文字。
同样是一篇文章,为什么一放到教材里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是因为:一、教科书的正统性,人们对它有信任感。二、课文的样板性,有示范放大作用。三、课堂教育是制式教育,有强制性。四、学生可塑,而且量大。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年约两亿。教材对学生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间接作用更大,这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头脑中,将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