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英文名Echo正是来自于启蒙我阅读的作家三毛。
初中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本三毛的书。十几岁的年纪,读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读得如痴如醉。三毛一直想去撒哈拉沙漠,她是个四处流浪的自由的人。她写信和荷西说她要去沙漠。荷西回信:“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么?”
此时的荷西早已跑去非洲找好了工作安好了家。沙漠里有人等着三毛。三毛把信看了不下十遍,然后把信折好,放进口袋,去街上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之后,她就做好了决定——与荷西结婚。
在沙漠的日子里,虽然过得清苦,但却是十分欢乐的。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写下她和荷西的日常。荷西是西班牙人,三毛给他做中国菜,荷西吃粉丝,觉得好吃,问她是什么。三毛逗他,这个东西叫“雨,是春天的雨。”同样的粉丝,三毛换一种做法,荷西吃不出来,还是问她是什么,三毛调皮地称那是尼龙丝。两个人的生活就在这样的胡说八道和插科打诨中度过。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一遭”。
三毛算是带我进入阅读世界的启蒙老师,对我来说,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第一本打开自己对外部世界想象的书。
“那一年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是《黄金时代》中王二在他二十一岁那天躺在草地上的内心独白。而我是在24岁,才真正读懂王小波的这段话。第一次读《黄金时代》时,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书中的插图时吓了一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无知的我当时心想,这个作家真的很丑哇。
就连王小波自己在写给李银河的书信中,也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丑是真的,但有趣也是真的。他自己写过:“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这些情书字里行间沸腾着孩子般的纯真和顽皮。
他曾写过:“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王小波逝世后,这个世界便少了一种人。
不管是吸引我走进大千阅读世界的《撒哈拉的故事》,还是20多岁才开始读懂的《黄金时代》。对我来说,每一本在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未来我更期待的那个自己。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