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阿德勒的书《被讨厌的勇气》感触良多。
第一章提出的观点是:世界很简单;人可以获得幸福;人可以自我改变。
世界本来简单美好,是我们自己把世界看的复杂,想象的黑暗;人可以️获得幸福,是自己不认可自己,不欣赏自己,无法接纳自己,所以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不幸;人自己不想改变现状,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有经验可循,不费力,习惯了,不敢面对改变带来的变化和不适,所以找出各种不改变维持现状的理由,想改变这个不好的自己,却无力改变;
另外,弗洛伊德把无法改变的原因,归结为性格因素和所处环境以及童年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所以今天不完美的自己都是受过去事件的影响。这种因果论,是不认可的。
阿德勒提倡“目的论”,目的论是指,因为某种目的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就会为了这一目的,而给自己找出无法改变的原因。阿德勒认为人只要想改变一定会改变的。
这一观点让我发现,我之前一直受弗洛伊德观点影响,把自己不成功的事件,归结为性格因素,把自己性格的形成归结为原生家庭童年父母对我的影响。其实这是一种怯懦逃避的行为。很多事情,我不敢尝试,退缩,逃避,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不去尝试改变,能感受到安全舒适,一直处于自己的舒适区,给自己找理由。
记得单位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担心自己写不好稿子,上台忘词,担心讲不好被人嘲笑,所以坚决不敢参加,推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有朋友找我为他们孩子结婚主持婚礼,我担心自己声音不够好听,即兴发挥能力差,不敢答应。单位组织活动,我不愿意参加,因为担心自己表现不够好,不被人喜欢。一个人不敢自己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出差和旅游,总担心自己会迷路,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始终伴随着我。
过去一直认为是童年缺少父爱,少年父亲管教严厉导致了我的胆小懦弱。认为性格已经形成,无法改变了。现在看来,按照阿德勒理论,是我享受这种不改变带来的安全感。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不具有好与坏的情感色彩,是客观事实,我们只是给这些事件人为地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感受,人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
因此,主观认识决定着客观世界,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在于你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目光,你的幸福与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此,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