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道题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是一道开放题,但总有“参考答案”。因此,我总会去揣测出题人的意图,“他们想让我怎么理解?”而很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我想怎么理解?”
久而久之,这种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是想要知道“标准答案”,而慢慢忘记了,“我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
实际上,每个作者都在通过作品和我们交流,作为读者,“我如何解读”是打开这扇交流大门的钥匙。
每个人的理解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高低对错。虽然我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切入一部作品深入解读。最近读到的一本书,《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带领我们看透作品的内核,读出深意。
作者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曾执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文学和写作课程27年,在美国颇受欢迎。他说,学生教会他的远远多于自己以前学到的,他们的提问、解读和质疑,给了自己很多启发。
福斯特出版过七本文学研究著作,包括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而本书是《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少年版,是孩子们学习文学的启蒙书,也适合初探文学的成年人。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趣味性很强,在短短的六万字篇幅中,揭开了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原来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托马斯·福斯特告诉我们,专业人士阅读时,会去主动寻找故事的“套路”,这个人物我在哪里见过?故事情节是否相似?为什么要加入这些细节?这里是讽刺吗?那里是象征吗?如果,边读边联想到读过的作品,就等于掌握了阅读的精髓。
当我们意识到作者融合了既定原型和套路,就像和老朋友不期而遇,“啊哈,原来是你呀!”
阅读也是学习,也需要老师领进门,本书总结了常见的模式,引导我们找到“啊哈”因素,最终学会独立思考,才更能体会作品的深意。
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书中重点,
第一,“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第二,环境描写,你不应该忽视的细节;
第三, 不要怀疑,统统都是象征。
一、“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
我们先来了解一本小说。
畅销书《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弗莱“1个人,87天,627英里”的故事。他和妻子生活在中年丧子的痛苦中,除了“好人”,他并没有别的亮点。
他以为生活就这样了,直到收到友人临终前的一封信。一开始,哈罗德只想去邮局寄出回信,而最后,他一路走到了朋友的疗养院,与她告别。
在这一路上,他从平凡的社会隐形人,变成了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大家的偶像,人们自发追随他的徒步之旅。这次旅程后,他影响了一些人,自己也重获新生。
故事读完了,你联想到了什么?
“啊哈”!
我想到了耶稣。
两者太像了。相似之处包括:都曾痛苦挣扎、牺牲自己的利益、选择步行、有坚定的信念、有信徒追随,最后完成救赎。原来,哈罗德的原型是耶稣基督,原来他是一个“基督式人物”。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因为并不存在完全的原创,作家总是在借鉴前人作品中的人设、结构、立意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你的作品可能并不全部出于你自己,你就像一部电台接收着来自外部的信号。
《文学课》中指出,圣经故事、莎士比亚作品、希腊神话、民间童话是最常见的模仿范本。
为什么处处是“旧瓶装新酒”的作品呢?可以从给三个方面来解释。
1. 作者借鉴了经典作品,会使新作品的意义更深远。就像《一个人的朝圣》中,作者借“基督式人物”来立意,突出了爱与信念的伟大力量。
2. 读者不喜欢太陌生或太熟悉的故事。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前人作品中的亮点,和作者自己的创新。一个有旧识也有新知的故事就产生了。
3.一旦我们发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啊哈”因素,就会思考得更深入,也会增加阅读的乐趣。
天底下都是同一个故事,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二、环境因素,是你不能忽视的细节
小时候读《骆驼祥子》,老舍先生不直说人力车夫的艰苦,也不直说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但我们从心底里心疼祥子,那他是怎么写的呢?
当烈日暴晒,人们都不想出门的时候,祥子在拉车;当暴雨倾盆,大到看不清前面的路时,祥子还在拉车。对恶劣天气的描写,四两拨千斤,形象地展示了祥子作为底层阶级的困苦和勤劳。
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它包括位置和天气,是推动和衬托故事的两把利器。
1. 故事的所在地和人物的目的地,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和走向
《文学课》中分析说,主人公“去哪里?”是最关键的,比现在在哪里更重要。
比如,哈利·波特坐火车去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的路上,风景不再是没有生趣的城市,而是奇特的森林。森林代表了不可测、不可控,也代表了自然、自由,也就是说,地理环境早早地剧透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2. 天气和季节,推动了情节,表达了人物情绪。
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男女主人公一吵架、一分手,逃不过天降大雨。当事件扑朔迷离,大雾就来凑热闹。如果要掩盖事实,下一场大雪就万事大吉。
不过,相同天气也可以代表的不同情境。
下雨可以代表阴郁,也可以是民主,因为大家都逃不过下雨天,象征了一视同仁。
下雪可以代表掩饰,也可以是干净和孕育新生。
相同季节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春天虽然生机勃发,却会加快病菌传染。秋天虽然迟暮凋零,也是收获的季节。
如果我们明白了特定的环境的含义,就已经读懂了故事的一半。
三、这些是象征吗?是的,统统都是象征
古希腊神话中的半神阿喀琉斯,出生时全身浸泡过护体的冥河水,唯独脚踝没有浸到。最后被射中脚踝而死。
哈利·波特额头上的Z字形伤疤,是伏地魔因为惧怕哈利的强大魔力,想要杀死他时留下的。
《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眼瞎、驼背、瘸腿,却内心纯良。
不难看出,这些与众不同的体貌特征,都是作者刻意安排,都具有象征性。
裸露的脚踝,代表了致命的弱点。
Z字形伤疤,代表天赋带来的危险。
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和善良的内心,与故事中外表正派,内心丑陋的军官和大主教形成强烈反差。
托马斯·福斯特说,“外表的不同几乎永远暗喻着内心的不同。”
同样的,疾病也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象征手法。
你有没有发现,故事人物常常得两种病,不是肺结核,就是心脏病。
为什么呢?
因为肺结核,被称为“消耗性疾病”,象征着生命的流逝。而心脏病呢,作者总结说,它代表着“失败的感情、孤独、残忍、不忠、胆小、缺乏决心”等。难怪古时候的美人,等不到情郎的时候,就会捂心口,原来这是象征“残缺的爱情”。
如果你读到别的暗示,问问自己这些是象征吗?一旦你有了自己的解读,那么,这些统统都是象征。而且,你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小结
文学世界里存在着无数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无数种作品。即使看似表达方式不同,但始终,故事本身或细节之间有着相似的内核。
托马斯·福斯特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眼里有套路,心里才有自己的解读。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懂文学作品?
因为,我们和作者共同构造了故事的引申义,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千人千面的精彩文学世界。
当我们提高了艺术欣赏能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会不断深入,那么,在每一个时代,作品的意义会被不断更新。好故事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能够一次次重获新生。
这就是我们读懂伟大作品的意义所在。
今日互动
你发现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套路”?欢迎分享~
◆◇◆◇◆◇◆
公众号:Helen小姐的精神世界
陪你阅读和思考
特别推荐
精选·阅读方法
精选·书评
学会做笔记:知识和智慧之间
实用性阅读:其实,你也可以不焦虑
喜欢的话,给我一个点赞,一条留言,一次转发吧~
比心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