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同学,87年,最近正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相亲中。于是,她在我耳边常念叨:“这个男生不到一米七五,刚到一米七,那个男生工资才不到5000元,要是某某有房就好了……”总之,她的相亲对象几乎没有完全符合她的标准的,偶尔有一个,对方却觉得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意思是认为她不够漂亮)。在当她N次向我念叨类似内容时,在某一刻,我突然对她的言语反感至极。
我本以为自己能够接受这些被世俗大众认可的相亲标准,甚至有一段时间还为当初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择偶思维方式感到幼稚,对现在见识到的有清晰择偶标准的女生表示佩服。但那刻产生的反感,让我清醒,我依然讨厌在爱情里划分级别的标准。我能够远观她们把各种标准应用地灵活自如,一旦让我身临其境,我就有了心理反应。就像两种极性相反的磁场,本能的排斥和抵触。
我的婚姻始于大学时的恋情,虽然没有相亲的经历,但当时对恋人的选择完全凭感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对方在一起,能够舒展自我,心生愉悦。当时甚至忽略考虑他的相貌和身高,我总感觉自己能绕过这些表面看透他的核——一颗永恒真挚的心。
相识,相恋,结婚至今9年,有争吵,有分歧,但那个核仍在。在我为旧电脑屡次故障而烦恼,又不舍得更换时,他一心催促着我去挑选新电脑;当我想用手机安装多个APP,苦于手机内存太小时,他利用工作闲暇立马给我买了新手机;当我感慨若在卧室有张学习桌,我就可以看着书也能发现宝宝踢被子时,他则为我亲手打造了一个学习桌。
这些小事,虽不昂贵奢华,但意义在于一个人总能把你的愿望和心思装在心里,并竭尽全力帮你实现,哪怕你自己还想将就将就。
而这种真挚、令人温暖的品质,是什么样的相亲标准也衡量不了的。当然,我并不反对按自己的外在标准去选择恋人,只是我想提醒一点:当你客观、自以为理智的同时,不要忘了去察觉你的内心感受。当与一个人相处时,你是舒适的,是愉快的,是反感的,是排斥的,你的心理感受都会很直接地反馈给你。它最真实,不会撒谎。
2
一个朋友人长得漂亮,在人社局工作,在别人都羡慕她一定会找到一个更优秀的男生时,她自己也陷入了这种逻辑中。于是,面对两个追求者,一个公司总经理,年轻才俊,年薪百万,房车俱全;一个市政府公务员,才华横溢,谦谦君子,攒了五年的工资还交不起首付。尽管她与后者更投缘,一起相处更轻松快乐,与前者相处会有距离感,还有不经意的卑微感,她还是像大众逻辑那样做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与总经理结婚。
后来,总经理经常应酬,很晚回家,时而酗酒,她气愤抱怨,偶尔家暴。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就像一场供人欣赏的烟花,绚烂一时,悲催收场。
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她笑说:“我又开始相亲了,只是,这次,我不仅要找到条件好的,会更注重双方的相处感受。良好的相处感觉远比能够量化的标准重要。”祝福她,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感受。
内心感受是一个人对所处状态最直接地反映,即使当你对自我模糊不清时,你若是察觉到它,它会给你清楚的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内心,才是我们与另一个人结合的意义所在。
又如电视剧《门第》告诉我们的故事,男主和女主家庭、学历、品位、工作悬殊,按照一般的相亲标准是远远不可能走到一块的,即便如此,两人依旧在经历了各种生活磨难后,最终放下门第之见,把握住了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幸福。两个人的心灵契合,才是最恒久的。
3
最近盛行这样一个论调:女孩相亲找对象,就要找有车有房有钱的,喜欢与否,以后都会变,只有这些物质是看得见、靠得住的。听后,我不禁有些焦虑不安,我想得是什么样的世间历练,才能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如此单调干枯?但愿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物质,也拥有温情愉悦的婚姻。
前天,看《中国式相亲》节目,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不顾节目录制程序,不理姐姐批评他任性,毅然向主持人请求要向女孩表白,尽管没有成功,但听着他因激动有些发抖的语调,我相信他此刻遇见爱情的心动,也敬佩他勇敢地听从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在中国式相亲中,能够把深情的心动放在首位是多么罕见!或许,姐姐接下来会继续批评他,后面还有很多条件很好的女生啊,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