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没有必要读书,早点去打工才是最好的”
老刘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刘是一位木工,村里的、周边村的只要是盖房子基本上都是给他,虽然辛苦了点,但是收入至少还算比较可观。
女儿是老大,在镇中学读初中,学习成绩算不上拔尖,但是也算比较优秀的了,90年代末的时候读师范大专需要交一定的学费,但是这笔学费对老刘家来说是完全负担得起的。
但是老刘怕在女儿身上花了钱以后嫁出去了之后这些钱都打水漂了,于是老刘决定让女儿去省城打工,村里的大姑大婶们也不闲着,天天给老刘家说就应该让她出去打工好挣钱“还债”,你养了她这么大也该是她给你“还债”的时候了。
初中一毕业,老刘的女儿就上省城的一家超市当收银员去了。
而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读完初中就去当混混;小儿子没上初中,但是每年都骗家里说自己读初中每年要交多少学费,于是拿到学费之后就开始胡吃海喝,后来老刘有一次从同村的二胖嘴里得知小儿子从初一到初二每学期都是拿完学费就开始去玩,根本没有报名更没有上学。
老刘知道后气得差点把小儿子给打死。
现在他女儿每每回娘家还经常给她爹念叨:如果当时我能读师范生活肯定比现在好,不至于天天看人的脸色。
老刘两个儿子,一个在监狱,一个欠网贷还在四处躲藏。
读大学有什么用?出来还不是打工?
村里有一个老头,大家都管他叫三伯,三伯有一儿一女。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三伯的两个孩子都是读大学毕业,现在也是在非常不错的单位上班。
以前年轻的时候三伯很拼,为了供孩子读书上学,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早出晚归。
他曾经说过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不然没有出路。
可是谁曾想,他对待外人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思想。因为年纪大了他的孩子也不让他干农活,于是他闲下来的日子就是每天去各家各户窜门,说一些歪三观的话。
三伯隔壁家有一个女孩儿读书特别厉害,大三结束后跟家里人说了自己想考研究生的想法,父母当然是支持了。结果父母在和三伯聊天的时候不经意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他急忙找来那个女孩儿,一番说道,叫人家别读书了,读再多书也没有用的,迟早也是要给人打工,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呢。
后来女孩儿这一家再也没有和三伯有过来往。
控制不住的繁衍欲望,一定要生到男娃
老张家有两个儿子,但是可把他愁坏了。
两个儿子结婚后,生的头两胎都是女儿。前阵子小儿媳妇去黑诊所检查,发现是个女儿之后去做了人工引流,现在小儿媳妇又怀上了,去检查据说又是女儿,这次不能再引产了,医生告知如果再引产就可能以后没有办法生孩子了。
大儿媳妇那边迟迟没有动静,肚子里一点消息也没有,老张和老张婶俩人四处去求方子,看看能不能给造个大孙子,似乎心急也没有用。
有一回老张婶听说有一个药方子能生男孩,不怀孕的喝上了也能马上怀孕,但是有点贵,要喝十个疗程,每个疗程费用是两千,老张家里也不富裕,整个疗程下来,两个儿媳妇就接近四万块钱了。
老张也想不了那么多了,凭啥别人家都能抱上大孙子,我家就不行,于是全家四处筹钱买药。
现在小儿媳妇也快临盆了,大儿媳妇那边依旧是没有动静。
钱是花出去了,大孙子能不能抱得着,那还真悬了……
家里有喜事,全村都忙活
要说村里什么时候最热闹,那肯定是谁家办喜事的时候了。
有一次回老家,恰好是二叔公家的孩子结婚,据说村里有一个传统:谁家里办喜事全村都不需要给份子钱。
于是村里的一些婶婶姑姑叔叔伯伯们都会潜移默化的一起去办喜事的东家帮忙,干点杂活。
平时都忙着在地里干活的都会休息一天,过来一起热闹热闹。
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村里的中年男女更喜欢“开车”:
“村里那个新来的媳妇翠花屁股大,看来可以生一窝崽了”
“那个老李头前阵子不是还去嫖娼吗?这么大年纪得吃多少伟哥啊?”
……
勤勤恳恳为生活奋斗着
老王家只有一个儿子,年轻的时候老王打渔为生,后来年纪越来越大,加上禁海之后打渔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老王家的儿子小王也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吃苦的青年,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肯干活,跟着村里的种瓜大户一起种西瓜。因为很勤快也得到老板的赏识,给他投资了点钱自己承包了几块地种西瓜。
老王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骨子里还是干劲儿十足,和儿子、老伴儿吃住都在瓜地,每逢收瓜的季节,基本上就更没有休息的时候。
以前他们祖祖辈辈都很穷,但是老王自认为勤劳便可以致富,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囿于贫困,在苦难中挣扎,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
而有些人烂泥糊一地,就算是别人拉一把也无动于衷。
写在最后:
农村并没有单纯的黑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一面,人性非佛心,人无完人。农村虽然有很多的陋习,但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身上也有我们未曾见过的优点。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黑暗的角落,但是慢慢的,我相信他们都在努力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