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接到一个求助电话:
“李老师,恳请您百忙之中一定要抽时间到我家家访。我们家这个孩子呀,情是“唤醒”不过来,竟然偷玩手机,作业几乎是空白,您可一定要来呀。”
派派,聪明会事,但学业不踏实,成绩位于阶段前100~200间。但他再不踏实也不至于这八月中旬了,作业几乎是空白的。于是我决定去家访,一探究竟!我要了家庭位置,答应家长下周就去。
接下来的几天,我悉心准备着“唤醒”方案:对比近一学期,分析他的成绩变化;回忆并梳理他在教室里的学习行为特点;翻看各小组微信群晒出的暑假生活及预习作业,帮他找寻榜样学生及榜样事例。最后针对成绩,为他挑选了几本学习资料和字帖;针对行为特点(爱扣摸爱凑群、学习状态起伏不定等)查询资料,搜索纠正方案。
终于,开始家访了。我们有聊家常开始,到查作业 、析成绩、明得失;再到“弯道超车”“思想”先行的头脑风暴,一切顺利,孩子原本黯淡的眼神,此刻明亮且闪耀光彩。我的心中涌出一阵自豪与成就感。
“李老师,现在想想,我们当初选择咱们A学校真是选对了。”派派妈妈拉着我的手说。
“选择?选对!”难道派派最终来到A校,还是几经对比的?
“李老师,我们最初心仪的学校是B学校,但是因为一点小原因耽误了,后来我们同时收到了咱们A学校和C学校的面试通知。在A与C中,我们多方打听,询问哪个更好,答案都是选咱们A学校!开学后入学分班,派派进入咱们班,再次多方打听,得知您李老师负责有方,我们真是深感荣幸!”
听着派派妈妈的感叹,我一边骄傲自豪着,一边亚历山大着——人家几经选择的学校和倍加信任的班主任,我会不会让人家失望?我能不能继续让A学校“美名远扬”?在别人再询问他们“A学校怎么样?这个班主任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能否一如既往的肯定,甚至是感激?
我突然意识到,我从1000多名学生当中抓到有一名叫“派派”的学生名单,除了我们有着深深的缘分之外,我还肩负着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老师您知道吗?我们这个派派学习上下的功夫,连三成都不到,顶多就三成。他根本就没有用尽全力…”
“没有用尽全力”,我相信,但在父母看来,他花的功夫连三成都不到,是我没有想到的。在他父母看来,派派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而我,在看他的成绩接近阶段100的时候,就觉得他成功了,过关了,对他的要求也就“封顶”了。联想他平时的学习行为,确实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修正,而我又怎能看到他的成绩相对可观时,就放松对他的更高一层的要求呢?是的,我对他的行为要求必须再严格一些,对他的成绩标准必须再高一些、更高一些!
“李老师,您不知道,他写的作文真是极其空洞,有一篇你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套作!您真是没有白说,他写作文就是不用心!”
我的大脑快速运转,突然觉得这一年来,我还真没有精心地批改过他的一篇作文,没有公开地在教室点评过他一次作文…我顿时不安起来,我觉得我对这个班的孩子们付出的还太少,太少…
“李老师,我们守着这个生意,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想一切办法、尽一切可能,只想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不要再走我们这一条辛酸路。他将来有一个好前途,我们这么多年吃的苦,受的累,也都值了…”
我的心开始颤抖,想到一句话:你面对的某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
怎能怠慢?哪能放松?我必须更加努力,更加深入,更加明确,更加得力、有效地培养每一位孩子,这样才能对得起每一个孩子,才能不辜负每一个家庭,才称得配得上这个神圣的职业——人民教师!
家访,更唤醒了教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