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是继《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之后,古典老师推出的又一本帮助青年人成长为自己样子的书籍。
《拆掉思维的墙》讲述了人生永恒的四个主题:影响力、爱、自由、智慧,写给成长中的每一个人,以生涯之学和古典的独特人生体验,带领所有好奇、冒失又热爱生命的读者一起成长。
这本书将让我们打破自己心智的的障碍,开始自由地思考和行走,然后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看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再看《拆掉思维的墙》感悟会更深刻。
本书总共有9个章节,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讲述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如下几个方面: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成功学不能学、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这几个方面。
一、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1、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就是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我们或许都听过一个苏轼跟佛印一起参禅,苏轼问佛印: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就像一摊牛粪。其实就是相由心生,你看着像什么,你心里就有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的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就如书中所说:我们往往把这个成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定式“。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2、思维里的墙是如何限制我们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就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
相信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可能是我们认为自己根本解决不了必须要寻求帮助的困难。
作为测试小喵,我记得有一次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个工具来测系统的压力,那个时候刚刚好遇上项目紧急时期,大家都忙着工作没人有空帮忙,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上,要是以前我压根就觉得自己是做不了的事情,但这一次我没想太多,研究了2天就开始慢慢上手,后来就能操作自如,以至于顺利完成工作。
为什么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行呢?
那是惯常的思维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总觉得需要寻求帮助,心智模式就成了我是一个不能挑战较难任务的人。
所以一直没有突破。就像书中所说,我们要找到哪些我们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找到哪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纳。
正如那句话所说:用平常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有勇气去改变有可能改变的事物;用智慧去分别两者的不同。
3、拆掉思维的墙
心智模式主要来源:自然世界、概念模式、推论和归纳。
就是说我们自己的感官体验、我们从社会获得的所有信息和我们受的教育,还有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和我们过去的经历,都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
那么如何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呢?
分为四步: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不知不觉就像我们常年生活在其中,混混沌沌,不知不觉。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就比如之前说的苏轼对佛印说的话,慢慢有了差距体验,我们才会慢慢开始对我们想象的世界有所察觉,这就是后知后觉。
而当经历的越多,我们能越快意识到,就好像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的时候,马上能够作出反应,这就是当知当觉的醒觉。
而最后,我们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替换自己固有的模式,而挑选更好的模式来应对,这个时候我们先知先觉,就开始自我超越了。
二、成功学不能学
1、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
看到这个标题,着实给我狠狠地打了一下脸。这个是我迄今为止听到最新的关于成功的认知。着实又给我上了一课。
在书中,古典老师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述我们从小相信的那些成功者的故事,包括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史泰龙的“被造假“经历。
从故事中古典老师还列举了很多不切合实际佐证,从中阐述了一个观点:成功,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只要努力就会成功,需要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古典老师最后提醒我们:成功有风险,相信应谨慎。
2、坚持一定会成功吗?
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不一定是坚持,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可能是不适合自己的道路,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放弃一些不适合自己的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就像李开复,他早年就读于法学院,后来他发现自己讨厌法学,决定放弃,转而学高中时就很喜欢、基础不厚是、前途看起来不明朗学校只开了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最后在这个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
所以其实书中讲述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我们坚持的是结果,只是也要在合适的时候放弃一些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那么适合自己的实现结果的方式,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但是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
3、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关于成功的定义。
在以前我们的惯常思维,成功就是要买房买车,这样显得我很有身份地位,我们总是习惯寻求外界的物质来得到认可,这种往往得到之后又会有更多外界的东西想去抓取,无止无境,最后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快乐,丧失了内心的自我。
就像古典老师说的,成功的真正本义是越走越近。成功不在乎你站得有多高,而是你走的有多快。
三、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
1、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说法叫做等死模式:就是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前几年我经历过这种模式,那个时候因为选择。刚刚毕业,面临找工作,同时有两家公司录用我,条件都差不多。选择A公司还是选择B公司,就成为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在那一个星期里,总是觉得选择这个会失去那个,一直选择不出来,逃避选择,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好。
直到到了最后一天,我告诉自己,不管我选择哪一家,总比我纠结好,最后选择了B公司,结果后来也过得很好,结束了这种等死模式。
所以,不要让自己陷入这种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2、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一直听说的都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典老师却告诉我们,坏的开始其实也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就像日本首相丘吉尔,因为战争年代的混乱,被人请下了首相的位置。
丘吉尔觉得自己无法再次承受另外的失败,后来邻居看他这种状态,建议他去学画画,静下心来慢慢调整。
而丘吉尔面对一大片空白怕自己画不好不敢动笔,最后教他学画画的女画家直接拿起丘吉尔的颜料盘向干净的画布一甩,雪白的画布瞬间变得乱七八糟,于是他开始拿起画笔画画,之后丘吉尔一发不可收拾,而且重拾信心,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开始回到自己的岗位。
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开始,我们就从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以上是读完《拆掉思维的墙》的一些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小认知。
这是很值得阅读的一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