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30年前的人已死了。然而,30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是的,她离城而去,但是有关张爱玲的故事,有关张爱玲的传奇,永远不会结束。
她活着,从来都不是为了简单的存在,张爱玲,为文字而生。
今天读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惊叹于白落梅写的很好,很难放进自己的思想。人物传记要尊重事实,来不得半点马虎。
读完整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张爱玲是为文字而生的。记得我一个朋友,他上高中的时候,他的师母发现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天生是为美术而生的”,就这一句话,一下子就把我朋友的心掘住了,从此进入了一个如痴如醉的艺术天堂。
天才的一生,除了一次不合时宜的恋爱,其它所有的时间,都在文字上。
现在有些人写文,不图名,不图利,只为开心而写,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但张爱玲写文章就是生计所迫,写文章就是为了赚钱。或许为了能赚钱,她必须写出让人们喜欢的文字。
奥黛丽赫本,也说过相同的话,很多人进入影视圈,说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赫本进入影视圈,就是为了赚钱。并且她非常努力的工作,很害怕别人把她辞掉。因为她需要工作,有很多地方要花钱。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只要无愧于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也让我思考一些问题。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有人说过,原来每个女儿,终生在寻找的男子,都是她父亲的影子。张爱玲的父亲,给了她母亲不能承受之重。他的灵魂四处游荡,身体无处寄托。胡兰成又何尝不是?他的身边需要女人,无时无刻不需要。我想张爱玲当初,也许抱着一种希望:不在乎她之前有多少个女人,只希望成为最后一个。可是她没有成为那样的传奇,而将她自己本身变成了传奇。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我们在一方面得到了很多,在另一方面就会失去。张爱玲的传奇人生,让我坚信的一句话: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伤她心的男人。在张爱玲的心理,或许只有胡兰成才是真正懂她的人,因为只有胡兰成,把她说成是民国临水照花人。
一个家庭对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而张爱玲,听从心的选择。当她知道,胡兰成不能成为唯一爱她的男人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开。
在美国,选择与赖雅相濡以沫。赖雅在年轻时被视为文学天才,知识渊博,处世豪放。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不适应婚姻的束缚,之后离了婚。从此,他的生活更加散漫随性,周游列国,卖字为生。
邂逅之时,张爱玲36岁,可谓风华正茂,赖雅65岁,可谓风烛残年。可是张爱玲与赖雅相濡以沫11年,全凭她一直为生计奔波,对他细心照料。
可是赖雅的死让张爱玲的心再次无处寄托,或许可以这样说,这才让张爱玲放下了所有的包袱,开始过随心所欲的生活,重新寻找孤寂的内心,做回真实骄傲的自己。
到她晚年的时候,才重新开始了另一轮的传奇。从1966年开始,张爱玲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怨女》,接连出版《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半生缘》等。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研究,历史整整十年,1977年,24万多字的《红楼梦魇》终于出版。
有一件小事情让我非常感动,张爱玲在闭门谢客期间。在加州,她却破例长时间接待过一个访客。这个访客名叫水晶,原名杨沂,台大外文系毕业,与美国加州大学任教。1970年九月,他被分配到伯克利分校进修,所以和张爱玲有了这段相见的缘分。
水晶在台大读书时就十分迷恋张爱玲的作品,这次有幸和张爱玲近在咫尺,不想就这样擦肩而过。他几番上门求见,拨打电话,都被张爱玲婉言拒绝。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获得了一次这样的机会,居然进行了长达七个小时的畅谈。这一次漫长的交谈,主要交流了一些作品,《半生缘》《怨女》《海上花》《倾城之恋》《第一炉香》《金瓶梅》。张爱玲还提到她非常喜欢沈从文的作品。
这一次交谈,对张爱玲来说,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其实人生中很多美好的遇见,有时终身都只有一次。对张爱玲来说是一次偶然,可是对水晶,却是刻骨铭心,永生不忘。
感动于水晶的执着,喜欢一个人,就去读这个人所有的文章,了解与她相关的一切,而张爱玲,无意的举动,却体现出对他人的鼓励和支持,对仰慕者的尊重。
到晚年的时候,张爱玲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闭门谢客。他不愿再和过去的人与事,有任何的纠缠。夸张一点的说法,她一个周搬一次家,只要在一个地方,见着一个熟悉的人,她就会搬一次家。
本篇分享一些白落梅的美句:
张爱玲的文字是一坛烈酒,品过的人都愿意痛饮,醉到七零八落,才肯罢休。她是一袭华丽妖娆的旗袍,看过的人都愿意做她裙裾下的草木。
这就是张爱玲,仿佛任何一个凡人,都无法追随她的步履,她可以端然于水上,亦可以覆生于尘埃,哪怕人生只剩下一种颜色,她依旧可以在百眉千红的花丛中翩然独立,风姿万千。
人在旅途,要不断的自我救赎,不是你倦了,就会有温暖的巢穴,不是你渴了,就会有潺潺的山泉,不是你冷了,就会有红泥小火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几处不为人知的暗伤,等待时光去将之修复。
她会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店的绿叶,这一切,优雅而美丽,诗意又浪漫,她是用灵魂生活的女子。在她的骨子里,能看到的,赏阅的,是人生这一幕幕值得记住的风景,而生活的细节,于她来说,不过是虚设。
别再追问我在哪里?我们都为了自由的活着,散落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