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和找工作是相通的,这一点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共同点在于:互相了解是基础,三观契合是关键,缘分和运气均为妙不可言的因素。
在线相亲和招聘产品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痛点:人是非标产品,如何在一页介绍和一堆数据维度里来刻画立体完整的形象,以期达到梦幻般的匹配效果,达成技术改变世界的美好期待?
以此类推到找融资也是一样的,尤其是早期产品,VC投的都是人。所谓团队对了,产品一个不成还有下一个,比如现象级产品脸萌,吃瓜群众可能以为它就过气了,还是著名VC机构投的呢,看来投资人眼光也不咋地嘛。真相呢?真相是现在妹子手机里几乎都有的faceu,是脸萌同一个团队做的。
所以,找对象、找工作和找融资都是针对“人”的项目活动,故而相通。这三者,又与做产品是一个套路。
怎么讲?最近比较流行的教你找工作(尤其是互联网工作)的课程,比较流行的名字类似于“如何用产品思维收获心仪offer”。产品这个名词,是互联网发展史的强力小太阳,光芒万丈;产品以及围绕产品展开的一系列专业术语、特征是互联网区别于传统行业并被推上神坛的决定性因子。
由于互联网产品更贴近用户,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与用户更深层的互动,导致这一条产品逻辑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大部分与“人”有关的场景,找工作和找融资无异都妥妥地匹配上了这一场景。
找工作和找融资最直接输出的可视化产品是什么?简历和BP(business plan商业计划书)。
简历、BP(business plan商业计划书)做产品三者是相通的。
好的简历和BP都是当产品来设计的。站在HR和投资人(用户)阅读的场景考虑,他们每天面对海量的简历和BP,如何在10秒内引发他们的兴趣:“诶,这个人说不定是我想找的,可以多看两眼”。
想做出这样的简历和BP,需要测试、优化、迭代,当作产品来不断打磨。
从HR对外发布的职位JD可以获取用户需求,包括对公司相关资料做系统的收集归纳整理,此为profile
投资人也是一样,各类报道,他的过往投资案例甚至他的公开社交网络,也足以做出一份像样的profile
用户的个体差异如此明显,显然靠一份简历和BP打天下是效率极低的。
面对不同的职位应当突出产品的某项强大功能,当然不是造假,而是让用户第一眼就看到他们最关心的内容。
面向不同的投资人,国内的日本的美国的,除了语言排版视觉效果不同外,产品的登录入口肯定也是不同的,对吧?
1.0版本的产品经过测试反馈,如果纷纷石沉大海,那必须得重新优化甚至迭代,然后循环往复以上过程以求得产品达成预期目标。
简历和BP的预期目标是什么?作为敲门砖,获得见面和用户聊一聊的机会,能做到这点,它们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三者又不全然相通。
简历和BP改无止境,没有最终版只有更好版,但是它们并不是产品本身。简历背后的主人,BP背后的团队以及他们想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产品本身。
并非要成为一块人人都喜欢的敲门砖,而是帮助筛选出或许最终能看对眼的那一个。在确保产品最低限度展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团队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的基础上,如果毫无回应如果机缘巧合地错过了,这不叫没有缘分,而是正确地排除了最终会被证明不合适的机会。
而一个好的产品必然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它,在目标群体中不断增加基数,甚至有能力创造需求。
产品是多维度的,值得听取八方意见,结合内部对产品价值的定位不断进行优化迭代。
简历和BP只是一个平面的表达,特别单薄。这种单薄又不如RMB,天生人人都喜欢。
它们只要让对我中意的人满意,就可以了。
写于持续看简历、改BP的2周后,神志不清,做梦都在跟人家讲简历BP和产品的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