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朗气清,我硬是强逼着小敏陪我去了趟上博馆,她本是不愿去的,说不喜欢看那些东西,觉得自己理解了解不够。私看来正是因为理解了解不够,才更应该去看看了解学习一下嘛,对不?
总而言之,还是去了。
开始喜欢上逛博物馆,是源于坡国生活的贫乏无聊。业余时间总是一个人走馆,国家博物馆去了两次,土生华人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邮票博物馆,还有国立大学的博物馆等等,由于坡国的历史很短,所以博物馆里的很多展品在我国可能连一个县级的博物馆都入不了,更别提入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这样的大馆了。
之后假期旅行的时候,也去了柬埔寨的吴哥博物馆还有泰国的金汤姆森博物馆,吴哥博物馆建造的颇有气势,然而,由于吴哥文明主要以石建筑闻名,再加上前几日赏石头已经赏的审美疲劳,故而对吴哥博物馆里面的石头,也就走马观花了。至于金汤姆森博物馆,本质上是金汤姆森的私人住宅的一个展示,这座花园,建在离暹罗广场大概两公里的某河河畔,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里面还陈列了许多从中国买过去的瓷器还有从东南亚各国搜罗的一些文化摆件。地方虽小,但也别具匠心,小小的锦鲤池美不胜收。
从坡国回来,我一直心心念念去上博一次,对中国的博物馆和东南亚的博物馆进行一下综合性的比较。直到成行,我才意识到什么叫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内心有一种为自己是中华子孙的深深的自豪感。
别说首都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了,就上博一楼整整一层的青铜器陈列,就让人瞠目结舌,连脚都走酸了。俗气的我一门心思是奔着夫差送给西施的盉(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去的,因为知道这也算是上博的镇馆之宝,所以对其他的青铜器都不甚上心。不过,不得不说,古代贵族的生活对“礼”的遵从,从青铜器皿的分类就可窥一斑。光是酒器大大小小就有不下十种,旁边参观的一对小情侣笑着讨论:难道喝个酒,要从大酒桶倒到小酒桶还要从小酒桶倒到大酒壶再从大酒壶倒到小酒壶还要从小酒壶倒到再小一点的酒壶……汗。说到镇馆之宝,我也是从一个研究文物的人的帖子里看来的,这盉的底部有篆刻(?大概吧)的送给一个女子,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就在于这件东西可以证明吴国的存在,至于送给一个女子又引起了大众的猎艳心理,也无怪于对此研究众多。我是“亦如是”的忠实追随者,哈哈。
等到逛完一楼到二楼瓷器馆的时候,不得不说上博考虑周到,二楼进馆处和出馆处都摆放了长长的休息座椅,同时也课件陈列之丰,大概很难有人能一鼓作气逛完全馆吧。说到瓷器馆,一般都是按照年代的顺序从商周到明清参观,我们偏偏从明清到商周,所以,心理的预期值越来越低,到后来都懒得一件一件慢慢看了。这样确实不太好,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物的做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先人的开拓精神。逛的时候遇到几个外国游客,听到他在用英语向同行的人解释瓷器的制作过程,不觉一惊,可见瓷器文化传播之远之广,自己也对“china”这件东西更有认识了,还是自豪。嘻~
以前有几个同学和我说:我最讨厌去博物馆这种地方了,都是看死人的东西。阴森森恐怖兮兮的。被他们说的,我也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再去博物馆,好像有阴魂不散的错觉。特别是有一次去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有个展馆是展示新加坡建国前华人在新加坡的生活的,给吸大烟的人准备的烟塌,长长的烟枪,还有散发或明或暗幽光的灯光,再配合了那种懒懒缓缓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背景音乐,偏偏还鲜有人参观,吓的我飞也似的逃离了那个地方。
等到再有勇气去博物馆,也几乎都有人陪着。但我以为还是因为内心对这些东西有种热爱。比如,通过去博物馆,我懂得了区别青铜器上什么是兽纹,什么是龙纹,也知道了凤纹和飞鸟纹是青铜发展后期的产物。还了解了瓷器的制造原理,也知道了印度教与佛教的浅显区别(中国的佛像底座一般是莲花,印度教里面一般是蛇身)。最重要的,还是懂得了尊重历史的重要性。古人留下的东西,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博物馆的珍宝,也呼唤了自己的民族性和使命感,我觉得挺好的。
呵呵,值此光阴正当行,春天来了,出去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