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次,也被很多人推荐过《穷查理宝典》,昨天在刻意练习小组时这本书被总舵主又再次提起。他讲述了自己写作的起点是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相信做成一件事的方法是可复制的。做一个践行者,把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写完。
查理·芒格的交友择师理念,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与生者交友,比如沃伦·巴菲特;与逝者交友,比如富兰克林和西塞罗。
查理与巴菲特的友谊可以说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式的友谊。一段持续,长久的友谊必然是建立在双方能够互相欣赏的基础之上。沃伦是一个自负、强势、及其聪明的人。在见面之前,有人说沃伦像芒格,他甚至觉得这有可能是对他的侮辱。见面之后,沃伦竟然让出了谈话的主动权,沃伦觉得芒格是他生命中最聪明的人,芒格也觉得沃伦是他生命中最聪明的人。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放弃掉一批老朋友,结识一批新朋友,这个过程很残酷。但是芒格与沃伦的友谊从见面第一天开始,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原因就是这两个最聪明的人,都在以相同的幅度进步。即使走到现在,他们都会互相认为对方是这个世界上他们见过最聪明的人,以至于少了任何一个,对于剩下的来说就是孤独。
芒格交友的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与逝者为友。芒格一生的偶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很多个公开演讲的场合,他总会流露出对之的仰慕。
芒格说,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他们的伟人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特别,但是细想之下很有道理。我们在引用一个名人的观点时,通常是作为素材直接拿到我们所需要的应用场景中。这时候,引用这个观点的初衷并不是为知识的接收方学到新知识,而是为了佐证我们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引用不够客观,是容易失真的。
和已逝的伟人做朋友,这听起来比较好玩,但是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那些有杰出思想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进入‘已逝伟人’的生活中,带有感情地洞察他所经历的一切。这个时候你就好像一个弟子,跟着师傅看他的经历,用心去观察,然后去模仿。很有趣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用这样的方法向西塞罗学习的,同时芒格又是用同样的方法不仅学习富兰克林也学习了西塞罗,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有趣的事情是,相差几百年的两代人都向西塞罗学习了相同应对老年的方法,都活出了一个愉快充实的老年。
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他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